今年以来,房企化债进程加速,多家出险房企(即无法按期偿还各类公开债券的企业)的债务重组方案陆续落地。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0月底,房地产行业累计化解债务规模达1.2万亿元,带动近2万亿元有息负债进入安全期,一系列举措正推动行业风险出清步入关键阶段。
头部房企率先破局
进入2025年11月,房企化债迎来密集落地期。
11月5日,融创中国宣布95.5亿美元境外债务重组方案正式生效,成为首家境外债基本清零的大型房企,其重组方案获98.5%债权人投票支持,债权金额支持率达94.5%。
次日,碧桂园1270亿元境外债重组方案获通过,通过“现金回购+股权工具+新债置换+实物付息”组合方式,削减有息负债约840亿元,融资成本降至1%-2.5%,债务期限最长延长至11.5年。
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除融创、碧桂园外,旭辉、佳兆业、龙光等多家房企近期均披露化债进展。其中,旭辉境内债重组方案于9月通过,境外债重组获法院批准;龙光超过80%同意债权人加入修订后的整体重组协议,境外债削债比例达70%;花样年控股10月境外债重组方案获77.33%债权人支持。截至目前,已有富力、奥园、远洋等8家房企完成境内外债务重组,中梁、当代等实现境外债重组落地。
这些标志性案例的落地,极大地减轻了出险房企在短期内公开偿还债务的压力。中指研究院企业研究总监刘水表示,化债进程加速将推动房地产行业风险出清进入新阶段。削债成核心抓手
与此前以“展期”为主的化债模式不同,本轮房企化债的核心目的是“削债”,通过大幅降低债务规模实现“重生”。中指研究院统计显示,多数企业境外债重组削减幅度超过50%,部分达70%,融创境内债重组削债比例亦超50%,旭辉、佳兆业等企业削债比例均过半。
具体来看,化债方式呈现多元化特征。
融创采用债权转股权模式,将95.5亿美元境外债务转换为两类新强制可转债,分别设置6.8港元/股和3.85港元/股的转股价及不同强制转股期限;碧桂园则通过多元组合方式,既削减债务规模,又优化期限和成本结构;龙光创新以“上海临港商业”收益权设立信托,为债权人提供额外保障,每100元标的债券可转换为等值信托份额,并享受现金分红和年化收益。
“当前市场环境下,债权人对房企债务清偿率预期降低,使得削债方案得以推进。”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严跃进表示,此前房企与债权人博弈激烈,但随着行业调整持续,优先保交楼导致可分配资源有限,债权人更倾向于接受合理的削债方案,而非选择企业破产清算。多位私募机构负责人透露,房企现金需优先投入保交楼,债权人谈判空间缩小,合理的重组方案成为各方共识。
重组方案需兼顾多方诉求
债务重组的推进离不开房企与债权人的反复博弈与信任构建。境外债重组尤为复杂,多数房企债务分布于多个司法辖区,涉及纽约法、英国法等不同法律体系,债权人涵盖中资银行、外资银行、对冲基金等多类机构,利益诉求差异显著。
信达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姜浙指出,成功的重组方案需满足三大条件:一是经专业测算,重组后债权清偿率高于破产清算;二是有政府支持及国有资产管理公司介入,提升可信度;三是提供多元化选项,匹配不同债权人风险偏好。为达成共识,房企管理层往往需带领团队数月持续谈判,在股债比例、展期期限、收益分配等关键点反复磨合。
轻资产成为化债后转型方向
债务压力缓解后,出险房企开始重启投资、谋划转型,轻资产模式成为行业共识。金地集团在2024年足额偿付200亿元公开市场债务后,今年已在杭州、上海等核心城市重启拿地;旭辉宣布启动“二次创业”,全面转向低负债、轻资产的高质量发展模式;金科重整后定位为不动产综合运营商,聚焦投资管理、开发服务等四大业务板块。
“轻资产业务无需大量资本投入,不增加有息负债,是房企恢复‘造血’能力的关键路径。”刘水分析,出险房企积累的产品力、品牌影响力及成熟运营团队并未消失,将这些能力迁移至存量资源盘活,契合行业从增量开发转向存量运营的趋势。
严跃进认为,债务重组为房企赢得了“第二次起跑”的机会,未来行业竞争核心将从规模扩张转向经营质量与服务能力。随着政策支持与市场调整形成共振,完成重组且成功转型的房企,有望在行业筑底回稳过程中实现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