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成产业新风口
来源:城市金融报 2025-11-18 19:02:26

  在业内人士看来,相较于传统建筑工艺,装配式建筑具有效率高、绿色环保、质量稳定等特点。不过,也面临成本偏高、技术标准与体系尚待完善等一系列问题。

  本报综合报道 将墙板、楼梯、阳台等构件在工厂预制生产,再运输至施工现场拼装成型——这种宛如“拼乐高”的装配式建筑模式,正在全国政策推动下加速普及。

  近日,广州市印发专项文件明确,2026年起全市出让的居住用地100%实施装配式建筑,商业、工业用地在技术可行前提下实现“应用尽用”。

  装配式建筑渗透率持续提升

  据了解,装配式建筑并非新鲜事物,而是我国建筑业转型的长期方向。

  早在2013年,中央及地方便开始加大推广力度,后续政策持续加码。2022年住建部发布的《“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装配式建筑占当年城镇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则明确2030年这一比例升至40%。

  在国家政策框架下,各地纷纷制定差异化发展目标。作为一线城市的广州,此次发布的《广州市大力发展智能建造与工业化建筑加快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建筑业转型“三步走”战略:2026年起居住用地全面实施装配式建筑,每年度模块化建筑占新建项目总面积比例不低于10%;政府投资项目全面实施装配式建筑和装修,城中村改造安置房项目模块化建筑比例逐年提升;到2030年,全市智能建造与工业化建筑产业总产值突破5000亿元,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不低于80%。

  湖南是装配式建筑发展势头较猛的省份之一,今年前三季度全省城镇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1625.2万平方米,占比高达64.6%,其中湘潭、长沙、娄底三地占比均超66%。重庆提出到2025年底,实施智能建造试点项目50个以上,新建建筑中装配式建筑占比达到40%;上海、山西等多地也于今年出台措施,通过财政支持、示范项目培育等方式推进装配式建筑与智能建造融合发展。

  房企加速布局实践

  政策驱动下,装配式建筑市场规模已实现跨越式增长。

  国融证券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装配式建筑行业市场规模已突破1.2万亿元,预计2025年将进一步扩大,渗透率持续提升。这一万亿赛道吸引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积极参与,形成了从原材料供应、构件生产到设计施工、地产开发的完整产业生态。

  上游环节有金隅集团、海螺水泥等原材料供应商保障基础供给;中游环节聚集了中国建筑科技集团等设计企业,精工钢构、杭萧钢构等预制构件生产企业;下游则有万科、保利、远洋等房企积极落地应用。

  其中,头部房企的实践颇具代表性:远洋集团近三年装配式建筑应用面积超500万平方米,占比超65%,还联合第三方机构研发“PC专项过程评估”体系;保利发展2024年在建装配式建筑项目总面积超1500万平方米,通过技术创新实现每平方米降本35元;万科上海公司所有住宅项目均满足装配式建筑要求,结构预制率达40%以上,广泛采用预制叠合楼板、楼梯等构件。

  在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看来,政府重视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绿色智慧是核心方向,而装配式建筑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载体。“建筑业是降碳减排的重要领域,发展装配式建筑是最直接有效的路径。”

  同策研究院联席院长宋红卫补充道,装配式建筑已成为朝阳行业,仅上海备案的预制构件生产企业就达138家,实际产能约450万立方米。今年6月以来,装配式建筑指数持续上涨,精工钢构、上海建工、中国建筑等相关企业获得市场关注。

  契合“好房子”核心需求

  相较于传统现浇建筑,装配式建筑的核心优势集中在效率、环保、质量三大维度。

  头豹研究院报告显示,装配式建筑可缩短工期30%至50%,减少20%能耗、63%水耗、87%木材使用量和91%建筑垃圾。

  安全与质量是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业内专家明确表示,装配式建筑的安全性已达到甚至超过传统现浇建筑水平。

  “预制构件在工厂标准化生产,混凝土性能指标优于现场浇筑,在隔音保温、抗震性能等方面更具优势。”广州一位业内人士解释道。

  近日,中建八局、中建科技联合发布的模块化“好房子”产品体系,更是实现了得房率提升、维护成本降低的双重优势,其墙体厚度和抗震性能等同于现浇建筑,可满足“六不六防三省三要”的核心居住需求。

  宋红卫认为,装配式建筑的优势与“好房子”的安全性、绿色性等标准高度吻合,既符合政策导向,也迎合了消费者对高品质住宅的需求。

  行业亟待破局

  尽管发展前景广阔,但装配式建筑仍面临多重现实挑战。成本偏高是最突出的问题,中指研究院华南分院研究主管陈雪强表示,装配式建筑需要定制专用模具,初期投入较大,导致建设成本高于传统建筑。

  产业链协同效率不足是另一大痛点。陈雪强指出,装配式建筑需要设计、生产、施工等环节紧密配合,但目前各环节衔接不够顺畅,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影响了生产效率的提升。

  专业人才短缺也制约着行业发展。宋红卫表示,装配式建筑需要兼具工业化思维和实操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但目前各地普遍存在人才供给不足的问题,导致行业整体运营效率和盈利水平受限。此外,各地技术标准不统一,也给企业跨区域发展带来障碍。

  针对行业现存问题,专家们提出了针对性发展建议。宋红卫认为,首先应推动全国装配式建筑统一标准,解决各地要求不一致的问题,为企业规模化发展创造条件;其次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通过用地优惠、财政补贴等方式降低企业成本压力。

  在技术与人才培育方面,专家建议加快技术创新迭代,推动模具标准化、施工智能化,通过技术进步降低成本;同时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李宇嘉认为,装配式建筑是建筑业绿色转型的核心载体,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路径。未来,随着更多城市跟进落实相关政策,更多企业参与技术创新与模式探索,“拼乐高”式盖楼将成为主流建造方式,为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也为消费者带来更安全、绿色、高效的居住体验。

责任编辑: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