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许多企业在招聘笔试阶段采用线上形式,并通过要求考生架设单机位或多机位镜头的方式达到监控的目的。然而,在线上考场外,有这样一群代考者混迹于招聘市场中,为考生提供答案或直接代考,甚至形成了一个个招聘代考团队,由“代考中介”和“做题老师”组成。(11月8日环球网)
不久前,不少地方陆续组织秋季人才招聘活动,代考招聘笔试也开始暗流涌动。不少“代考中介”纷纷打出“远程代考”“高分进面”的广告,在各种网购和社交平台招揽生意。尽管企业要求考生架设单机位或多机位摄像设备,监督考试作弊行为,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代考中介”总会想出各种招数,教考生如何躲避摄像头进行作弊。
我国刑法规定,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组织作弊的,犯组织考试作弊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代考招聘笔试往往是针对企业自身组织的考试,不属于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但这不意味着代考行为就可以有恃无恐、肆无忌惮。事实上,在非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组织作弊,仍然可能面临刑事责任。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组织考试作弊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条指出,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以外的其他考试中,组织作弊、为他人组织作弊提供作弊器材或者其他帮助,或者非法出售、提供试题、答案,符合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非法生产、销售窃听、窃照专用器材罪,非法使用窃听、窃照专用器材罪,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扰乱无线电通讯管理秩序罪等犯罪构成要件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去年5月,安徽农商银行系统2022年社招线上考试被曝有考生作弊。接到报案后,公安机关调查发现,犯罪嫌疑人李某某通过远程操控考生电脑桌面协助答题,犯罪嫌疑人孙某某在提前拉建的QQ群中售卖答题截图。事后,12名作弊考生的成绩按作废处理,2名犯罪嫌疑人被抓获。
有关部门应加大对考试作弊的打击力度,对于代考招聘笔试的行为依法严惩,形成有力震慑。
同时,各个网购平台和社交平台也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禁止发布代考作弊信息。在平台上,代考中介经常用“助攻”“上车”等各种各样的“行业黑话”作掩护,诱导“懂行人”来下单。平台管理者应通过大数据技术,运用“关键词过滤+人工核查”的方式,及时发现和叫停代考作弊广告,对于涉事账号予以封禁,不给代考中介生存空间。
此外,提高代考作弊的违法成本,探索将作弊考生和代考者纳入失信记录。根据《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规定,通过作弊参加考试的考生,其所报名参加考试的各阶段、各科成绩无效,并将计入国家教育考试诚信档案。有关部门不妨将非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作弊也纳入失信记录,向社会公开,供用人单位查询参考,实现“一处作弊,处处难行”的震慑力,让考生不敢再逾越雷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