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宅经济”的兴起,易烹即食、省时省事的预制菜逐渐进入公众视野。预制菜产业如何良性发展是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关心的内容。预制菜发展需标准先行,加快推进预制菜标准建设成为代表们的共识。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华南农业大学教授陈瑞爱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我国70%以上的预制菜加工企业属于作坊式生产,企业规模小,质量及稳定性差,食品安全问题严峻,亟待出台预制菜国家标准,提高准入门槛。(11月14日法治网)。
对于预制菜,有人喜欢它方便快捷,也有人质疑它营养成分不高。但不可否认的是,预制菜市场发展迅速,根据《中国烹饪协会五年(2021-2025)工作规划》显示,国内预制菜渗透率已达10%至15%,预计2030年将增至15%至20%,市场规模可达1.2万亿元。
近年来,国家层面非常重视预制菜发展。《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要“提升净菜、中央厨房等产业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的《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提出,“培育‘种养殖基地+中央厨房+冷链物流+餐饮门店’模式,挖掘预制菜市场潜力,加快推进预制菜基地建设”。这些都为预制菜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预制菜是个大的产业范畴,市场需求始终存在,它不像一些“网红”产品突然爆红后迅速沉寂,随着社会发展和消费升级,这种需求会加速释放。但由于缺乏统一执行标准,市场上的预制菜品质良莠不齐,不同厂家生产的菜品口味大相径庭,催生了菜品质量难保证、标识不详细、价格差异大等诸多困扰行业发展的痛点。
为引导预制菜产业健康发展,尽快完善标准体系,明确预制菜定义及范围,对原材料、加工工艺、储存、冷链运输等作出相应规范已成为当务之急。一方面,依据预制菜不同品类,制定原材料的生产基地标准、产品供应标准、加工标准、品质标准等标准体系。同时,也要在食品安全、卫生、营养搭配的各个方面实现标准化。另一方面,建立售前、售中、售后全方位的规范细则,为预制菜生产提供重要参考和指导,增强行业自律,规范行业发展,最大程度保障消费者的购买体验。
预制菜一头连着产地田头,一头连着市场餐桌,从种植到加工再到运输和销售,带动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其发展既是居民消费升级、食品加工业不断做大做强的现实映射,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随着预制菜行业的发展不断规范,规模化、标准化和体系化不断精进,预制菜的发展前景必然非常广阔。标准化是预制菜产业实现产业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的基础,通过预制菜标准化建设,完善产业监管方式,提高准入门槛,加强生产资质审核,才能兜牢预制菜的食品安全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