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召开的第二十届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总决赛中,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校区(以下简称“哈工大威海校区”)智能车实验室的参赛项目在两轮比赛中均获满分,夺得全国冠军。
在哈工大威海校区,这样的“学生冠军团队”还有一百多个。近年来,该校围绕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建设跨学科融合平台,构建全链条分层提升体系,让学生在“练级”中提升创新能力。
组建多学科协作团队
当晨光照进赛车车间,哈工大威海校区巴哈车队的方程式赛车刚刚完成调试,发出阵阵“低吼”。
哈工大威海校区2021级智能车辆专业本科生朱彦楚是巴哈车队队长,他曾带领团队拿下2024年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巴哈大赛全国总冠军。车队的历练使他综合成绩名列前茅,并被推免至同济大学硕博连读。
据了解,该车队的250多名队员来自车辆、机械、材料、电气、自动化、计算机、管理、交通、新能源等多个学科。朱彦楚说:“造一辆赛车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各方面的知识,大家在合作过程中相互学习其他领域和专业的知识,这有利于提升我们的综合科学素养和团队合作意识。”
巴哈车队是哈工大威海校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缩影。哈工大威海校区坚持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理念,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广博的学识,倡导以多学科融合的方式解决新兴产业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与巴哈车队一样,哈工大威海校区大学生电子信息联创平台也吸引着校内多个专业的学生。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王晨旭参与并推动了该平台的创建,他向记者介绍,大一新生入学后,可报名参加科技启蒙和技术培训,并进入机器人、无人船等技术团队开展实训锻炼。十年来,累计有6000余名学子在这里接受培训,其中近半数同学在各类竞赛中获奖,或进入各专业实验室参与科研攻关。
创建四级创新体系
在近日举行的第十四届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中,哈工大威海校区取得了7项全国特等奖、18项一等奖的优异成绩。这与该校以“一院一赛事”为抓手,连续三年承办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齐鲁赛区区域赛密不可分。
“我们以‘基础项目—校内赛事—顶级赛事—科研攻关’为依托,构建四级创新实践体系。”哈工大威海校区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赵国亮说,“从大一年度项目计划,到‘校长杯’校内赛事和区域赛事,再到顶级大赛和科研攻关,这一系列环节帮助那些对创新充满兴趣和热情的同学,逐步实现从入门启蒙到校内小试身手,再到参加大赛斩获各类奖项的跨越。”
被推免至上海交通大学硕博连读的哈工大威海校区学生卫奕诚,在校期间曾担任2023年1米船项目的负责人,带领团队赢得了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B1类水上竞赛的全国特等奖。卫奕诚说:“我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学校的创新培养模式。”
此外,哈工大威海校区内众多国家级平台,为学生的成长进步提供了坚实支撑。材料结构精密焊接与连接全国重点实验室威海分室是哈工大威海校区海空特焊师生创新团队的最大“靠山”。现就职于燕山大学的王波曾是该团队的骨干成员,在博士就读期间,他与团队取得了海工装备高效复合焊接和航天低温固相制造等多项原创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成果。王波说:“国家级平台是我们成长的沃土,也是我们不断进步的阶梯。”
注重“真刀真枪”实践
今年3月份,苏健晖从哈工大威海校区博士毕业并留校工作。2023年,他作为团队负责人带领团队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中屡获佳绩。苏健晖说:“这离不开哈工大威海校区本硕博贯通培养模式。”
苏健晖提到的模式是哈工大威海校区打造的“1+2+N”科研导学计划,该计划以“1名博士研究生+2名硕士研究生+N名本科生”的组合形式开展。在哈工大威海校区教授檀财旺看来,学生应在本科阶段尽可能多地接触专业领域的前沿科技与实际应用场景。“我们鼓励本科生尽早进入团队,跟随硕士、博士研究生参与实际课题研究,在科研实践中提升创新能力。”苏健晖说。
这种注重“真刀真枪”实践的工程思维,让学校许多创新成果在产业领域得到应用转化。
哈工大威海校区汽车学院智能车辆研究所所长王大方指导学生团队解决了“电机模拟器动态响应精度不足”这一核心问题。最终,其团队项目“威速电驱——新能源汽车高性能电机模拟器领军者”斩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第十四届“挑战杯”秦创原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两项金奖。依托该项目成立的科技公司,将创新成果推向市场,实现了“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如今,哈工大威海校区成绩斐然。据统计,近三年来,学生累计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2300多项,为哈尔滨工业大学荣获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六连冠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