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既有热烈的故事研讨、丰富的课例展示,又涉及前沿的数字技术,氛围很好,让我们感受到了概念设计的魅力。”近日,青岛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2022级本科生楚褚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学院打造的“产品概念设计”课程深受学生们的喜爱,让学生们直呼不想下课。
这门“宝藏课程”好在哪儿?青岛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朱宏轩介绍,课程以“从故事中来,到故事中去——关于2050年的设计”为主题,突破传统设计教学的路径依赖,引领学生用未来视角沉浸式思考设计课题,最终实现价值引领与专业发展的深度融合。
借助数字技术,该课程采用“线上直播+户外互动”模式,打破时空限制,融合虚实场景,为学生构建了更开放、更沉浸的学习场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和创造的积极性。
朱宏轩介绍,在课程“书写故事”环节,任课老师指导学生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象文本,完成从混沌灵感到清晰叙事的转变。在“公开讲故事”环节,学生们化身未来“说书人”,实现从静态文本到动态语言表达的蜕变。在“绘制故事”环节,学生们将无形的构想、抽象的理念和动人的叙事,精准转化为可视、可感、可传播的设计方案。
“在课程的引导下,学生们将深刻的思考与澎湃的创造力注入笔端,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具象化为《生生不息》等作品,探索未来人居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方案。”朱宏轩告诉记者。
在该课程的结课展示中,学生们的创意凝结为30组饱含文化自信与科技温度的概念作品展板。翻看学生们的设计作品可以发现,三星堆青铜面具的神秘纹样被巧妙地演变为承载东方智慧的下一代可穿戴设备标识;江南园林“移步换景”的玲珑巧思不再局限于方寸亭台,被创新性地融入未来模块化生态社区的空间叙事,构筑起诗意栖居的时空画卷。
“课程以故事为媒,让设计思维扎根文化沃土,又充满科技感,引导学生开展一场关于未来的头脑风暴,这是课程成功的关键。”朱宏轩说。
青岛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党委书记孙波表示,学院将继续探索“艺术+科技+人文”融合路径,围绕“新质生产力”“科学家精神”等主题打造一系列课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