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二届全国作物杂种优势与生物育种学术大会科技小院与研究生论坛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举办。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及师生代表齐聚一堂,围绕科技小院创新模式、新农科人才培养、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等核心议题展开交流,为推动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注入智力动能。
论坛期间,5位科技小院负责人分享了工作进展与实践经验;15名研究生介绍了自己最新的科研成果并接受专家点评。与会专家一致认为,科技小院作为农业创新的“超级实验室”,将持续为乡村振兴注入科技力量,为农业强国建设培育更多“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高素质人才。
2009年,中国农业大学在河北曲周创建首家科技小院。历经十余年发展,科技小院模式已在全国广泛推广,形成集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特色路径。
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秘书长张宏翔指出:“科技小院不仅能推动技术推广与农民培训,还能让青年学生在实践中提升科研能力与社会责任感,是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典范。”
“科技小院虽以‘小’命名,却肩负着农业强国建设的‘大’使命。”北京科技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原副校长臧勇表示,科技小院是锻造兴农人才的熔炉,是农业科技落地的“金桥”,是激发原始创新的沃土,更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引擎。
如今,各地高校也在积极探索符合区域特色的科技小院建设路径。
北京科技大学现代农学院打造“小核心、大网络、广协作”的新农科教研队伍,在全国主要生态区建立10个科技小院,引入农业物联网与智能管控平台,构建数据协作网,形成支撑产教融合的实践体系。
“农学研究生教育必须坚持‘实践出真知’,让学生在与农民的交流中理解乡村需求,在破解病虫害防治、土壤改良等实际问题中提升创新能力,这是培养高素质农业人才的必由之路。”北京科技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林林说。
甘肃农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司怀军分享了该校科技小院的建设经验。目前,学校在多方支持下建成31个科技小院,分布于省内10个地州市,覆盖牛、羊、菜、果、薯等8大农业产业。“科技小院遵循‘从生产平台到生产一线’原则,围绕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联合地方人员与农民开展研究,创新生产模式并直接应用于实践。”司怀军介绍,甘肃农业大学派遣研究生常驻乡村,开展科研攻关,累计培养研究生500余名,解决生产问题2000余项,带动农户增收超1亿元。
展望未来,张宏翔建议进一步强化科技小院的数字化技术应用,融合物联网、大数据实现智能管理,并推进多学科交叉,让学生兼具农学、生态学、社会学等领域素养,为乡村发展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