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的皖苏大地,稻浪翻滚,果香四溢。8月12日至15日,长安大学"长行热土,赤筑乡兴"暑期社会实践队的队员们背上行囊,踏上了一场追寻改革印记、探寻乡村振兴的实践之旅。从安徽凤阳到江苏溧阳,四天的行程中,队员们用脚步丈量热土,用心灵感受变迁。
小岗村:十八个红手印开启的时代篇章
8月12日清晨,实践队抵达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凤阳县小岗村。走进"当年农家"遗址,时光仿佛倒流回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灰扑扑的茅草屋顶在夏日阳光下泛着陈旧的光泽,错落的土坯房静静伫立,如同岁月的守望者。
队员程如钰指着一处灶台轻声说道:"你们看这灶台,烟筒是黄泥混着稻草糊的,以前烧火时,整间屋子都得浸在烟里。"灶台上的铁锅边缘被柴火熏得漆黑,锅底深浅不一的划痕,仿佛还在诉说着往昔的岁月。煤油灯、打补丁的粗布被褥、豁口的陶碗......每一件老物件都带着生活的温度,默默讲述着那个年代村民的艰辛与坚韧。

实践队员在当年农家遗址听取讲解。王雨婧 供图
在最引人注目的一间茅草房里,玻璃展柜中陈列着"分田到户"契约的复制品。泛黄的纸张上,十八个红手印依然醒目。"那时全村人均年收入才22元,好多人家连过冬的粮食都凑不齐。"讲解员的话让队员们陷入沉思。契约上的字迹虽已模糊,但"生死契约"四个字依旧力透纸背,见证着小岗人敢闯敢试、敢于突破的勇气。
下午,实践队走进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馆。300余件实物、400多张照片,串联起这位"农民书记"在小岗村六年的实干岁月。在"为民服务"展区,一本泛黄的笔记本格外引人注目。密密麻麻的字迹记录着村民的大小诉求,每一条后面都清晰标注着处理进度和结果。
"攻坚克难"展区内,一件褪色的蓝布夹克让队员们驻足良久。袖口磨出了毛边,领口也有些变形。"这是沈书记最常穿的衣服,破了就补,补了再穿。"讲解员轻轻翻开夹克内侧的口袋,一个缝得整齐的小布袋里,还装着沈浩随身携带的降压药。不远处,屏幕上循环播放着采访视频,沈浩朴实的话语敲击着每个人的心:"小岗村的发展,不是说出来的,是脚踏实地干出来的。"
次日,实践队来到小岗村1978生态农业园。成片的葡萄藤蔓绿意盎然,紫黑相间的果实缀满枝头。种植能手张师傅一边示范采摘技巧,一边介绍:"现在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比老一辈凭经验种植,产量能提高三成以上。"队员们钻进葡萄架下亲身体验,不到十分钟,汗水就浸透了衣衫。

实践队员在生态农业园体验摘葡萄。王雨婧 供图
溧阳行:地瓜村里看振兴 红色热土悟初心
8月14日,实践队奔赴江苏省溧阳市。在上兴镇牛马塘村,地瓜主题雕塑和民居外墙上的彩绘,诉说着这个村庄的特色产业故事。"以前种水稻一亩地收入不到2000元,现在改种地瓜,开发出地瓜酒、地瓜粉等系列产品,每亩收益翻了四五倍。"一位正在晾晒地瓜干的村民高兴地告诉队员。
在曹山花坊,负责人指着盛开的绣球花海介绍:"我们通过'农业+文创+旅游'的模式,旺季单日游客量超过2000人。"当被问及如何带动村民就业时,负责人表示,项目雇用了17名本地村民,人均月收入增加近3000元。

实践队员听取讲解员讲解牛马塘建设规划。王雨婧 供图
下午,实践队拜访了三位退伍老兵。对越自卫反击战老兵王志坚拿出珍藏的照片,回忆道:"泥塘里潮湿闷热,压缩饼干能硌疼牙,但没有人退缩。"曾担任通讯兵的李建军老人演示了老式电台操作,讲述在暴雨中抢修线路的经历。82岁的抗美援朝老兵周光华语重心长地嘱咐队员们:"现在条件好了,但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丢。"
8月15日,实践队来到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锈迹斑斑的步枪、磨损的公文包、手摇发电机......一件件实物将队员们带回到烽火连天的岁月。讲解员动情地讲述1939年的韦岗伏击战:"这场战斗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在军民鱼水情展区,一幅群众用门板抬送伤员的场景复原图前,队员们久久驻足。

实践队员聆听老兵讲述当年军旅故事。王雨婧 供图
在指挥部旧址光裕堂,按原样布置的作战室、通讯室再现了当年指挥枢纽的工作场景。当地文史研究员指着一张泛白的作战地图介绍:"陈毅、粟裕等将领就是在这里研判敌情,指挥战斗。"墙上的手写标语"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虽历经岁月洗礼,依然清晰可见。
思考与收获:在乡野间读懂中国
四天的实践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既要产业支撑,也要文化引领。小岗村的改革创新精神、牛马塘村的特色产业发展、曹山花坊的文旅融合模式,展现了乡村振兴的多元路径。而沈浩同志的为民情怀、退伍老兵的铮铮铁骨、新四军的铁军精神,则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精神底色。
队员邹伟杰在实践笔记中写道:"从红手印到致富路,从地瓜村到花坊,我们看到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更感受到了基层干部群众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精神。"
实践队指导老师表示,这次活动让同学们在实践中深刻理解了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也感受到了新时代青年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希望同学们能将所见所闻所思转化为前进的动力,将来为农业农村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实践队员在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内合影留念。王雨婧 供图
接下来,实践队还将继续深入乡村一线,在广袤的田野上继续他们的实践之旅,用青春的脚步丈量热土,用智慧的汗水浇灌希望,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属于新时代青年的精彩篇章。
(通讯员 宇文高夏 王雨婧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