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开广东省教育研究院黄埔实验学校(下称“粤实”)教室门,学生们正围着“长信宫灯”忙得不亦乐乎。他们用3D建模软件拆解宫灯结构,用物理知识分析光学原理,从美术角度解读宫女服饰纹样,还展开“现代版长信宫灯”的创意设计。这个由学校艺术科组牵头的“如果我是长信宫灯设计师”的项目式学习,融合了物理、美术等跨学科知识,正是学校建设高素质科学教育教师队伍的生动缩影。
作为首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近年来,粤实构建起“高标准选才、定制化育才、全学科用才”的科学教师队伍建设体系。
在科学教师“选才”中,粤实严格把控教师招聘标准,不仅重视教师的理工科学术背景,更看重教师的科学实验实操能力。学校通过“科学实验+教学设计”双重考核,努力筛选出兼具扎实学科功底和教学实践能力的人才,配齐配优科学类课程教师。
粤实努力深挖科学教师的潜力,实施“定制化育才”。为此,学校建立了“教师特长档案”,记录教师的学科背景、研究方向等,还着力打造社团、课程、竞赛等,为科学教师发展所长提供多元舞台,鼓励教师申报科技类竞赛指导项目,以赛促教、以赛促学。
学校实施跨学科常态化教研,驱动全学科协作,做到“全学科用才”。“在粤实,科学教育不是科学教师的‘独角戏’,而是学校教师的‘大合唱’。学校鼓励语文、数学、艺术等学科教师深度参与科学教育。”粤实党支部书记、校长李大鹏表示。教师们从不同学科视角出发共同设计综合性教学方案,项目式学习则是重要载体。
为突破艺术教师“科学知识储备不足”的瓶颈,学校积极探索“双师教研”机制。每月,理科教师和艺术教师联合开展“跨学科工作坊”,围绕文物或科学现象,拆解“艺术语言”与“科学逻辑”,创设“长信宫灯”等特色课程。
“擅长编程的老师就带领机器人社团的学生们在玩中学;热爱模型制作的老师则带领航模社团的学生们,在创新创造中成长。”李大鹏表示,学校科学教师还围绕不同主题,与其他科组教师合作开发系列跨学科课程。当教师的热爱变成学生的热情,当教师的专业变成学生的能力,师生在“精准适配、双向激活”的生态中共同成长。
如何促进更多科学教师专业发展?粤实构建新入职、骨干教师的分层分类培训机制。新教师通过“青蓝工程”等尽快站稳讲台;骨干教师则在省级课题、竞赛中进阶。学校还设置了“小课题+教研活动”的“双轮”成长路径,助力年轻教师破解教学问题。
面对“地球科学内容抽象导致学生兴趣不高”这一教学痛点,学校年轻教师罗柳静“勇挑大梁”。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地球科学领域阅读活动对科学观念形成的策略研究”小课题中,她和小组成员开发了“问题导读卡”“概念关系图”等实用工具。“年轻老师们在课堂上实践多种科创教学改革理念,一起琢磨学生应该‘如何高效学’。”学校科创学科组长陈斌洁说。
数字化技术的引入也帮助粤实在科学教师队伍建设上走深走实。基于CSMS智慧课堂评价系统,以及点阵笔智慧纸笔系统,学校打造了覆盖实验教学全流程的“数据采集—智能诊断—精准干预”闭环。
CSMS系统实时采集学生实验操作视频、语音讨论、电子报告等,通过AI分析,生成课堂行为热力图、能力矩阵图。点阵笔则是“过程性思维捕捉器”,将学生们在纸质实验手册上的书写、绘图等,实时进行数字化,并努力还原他们的科学探究思维轨迹。教师根据这份详细的课堂“体检报告”,能够有针对性地优化教学。
“以前评课靠感觉。”现在有了CSMS报告,学校物理教师张勇攀感觉自己的授课过程如同照了“教学CT”,其中优点、堵点一目了然。
为聚合资源唱好科学教育“同一首歌”,粤实发挥地处黄埔区科学城的地理优势,努力联动多方力量,积极延伸科学教育“触角”。学校与广州市南粤航空航天科技创新研究院合作开展研学活动,联合设计“沉浸体验+动手挑战+思维引导”的活动链,将复杂的原理转化为孩子们“够得着”的活动。VR“遨游”太空、无人机执行航拍任务、制作水火箭并模拟发射……学生们的科学探索欲在真实任务中渐渐被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