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艺术与乡土的碰撞,青春与热血的交融
7月19日,晋中信息学院艺术传媒学院的13名“小艺志愿者”奔赴山西省小南会村,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三下乡”社会实践。他们以颜料为笔,以石墙为卷,仅用3天时间,将300余米的荒废石墙“爆改”成一条绚丽多彩的艺术长廊,为乡村振兴注入了鲜活的文化活力。这场充满创意的艺术行动,不仅让小南会村焕发新生,更成为当地文旅融合的新IP。
艺术马拉松:青春汗水浇筑色彩长廊
清晨的清漳河畔,画笔与石墙的碰撞奏响了艺术的序曲。志愿者们手持排刷,在粗粝的墙面上挥洒汗水与创意。百余瓶颜料、48支画笔,见证了这场“艺术马拉松”的激情与速度。从蒙德里安的几何美学到太行山的朴野风情,志愿者们将现代艺术与乡土文化巧妙融合,让沉寂的石墙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
值得一提的是,当地孩子们的加入为创作增添了别样温情。他们踮起脚尖,用稚嫩的笔触填补色块,那些“不完美”的线条反而成为墙面最动人的印记。正如志愿者郭锦豪所言:“这300米不仅是一道墙,更是一条由青春、汗水与创意编织的纽带。”
文化解码:艺术赋能乡村振兴新实践
在这场艺术行动中,志愿者们以“怡然见晋中”“相遇爱情”“乡村旅游示范村”等主题为石墙赋予文化内涵。每一笔触都在重新定义乡村振兴的美学维度,每一处打卡点都成为游客感受乡村魅力的窗口。当游客在“我在小南会等你”的标语前驻足时,触摸到的不只是颜料与石头的结合,更是一个村庄通过艺术完成的自我表达。
指导老师高雅姝深情表示:“艺术真正的力量,在于它能将个体的创造力转化为集体的精神图腾。这300米的颜料轨迹,丈量的是艺术与乡土的距离,标记的是乡村振兴的文化坐标。”
文旅新IP:艺术激活乡村沉睡基因
随着无人机的升空,300米石墙如画卷般展开,色彩与石砾交融的肌理诉说着艺术与土地的深情对话。这场创作超越了美化环境的表层意义,成为激活乡村文化基因的催化剂。如今,小南会村的石墙已成为都市人寻找诗意栖居的新晋打卡地,壁画与稻浪共舞,艺术与乡愁共鸣,为当地文旅产业注入了持久吸引力。
结语:青春力量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晋中信息学院的学子们用艺术搭建了一座桥,让专业与乡土在共同的调色盘里彼此调和,共生新色。他们的实践不仅为小南会村带来了视觉上的蜕变,更探索出一条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创新路径。未来,学院将继续发挥专业优势,助力更多乡村焕发文化活力,让青春之花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绚丽绽放。
(撰稿:张雨婷 杨田茹 曹炜焱 供稿:艺术传媒学院 摄影:张耀文 王伟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