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北医学院学子赴林州红旗渠开展红色社会实践
来源:黄河青年网 2025-07-09 13:58:38

  为深入学习红旗渠精神,探索红色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结合路径,7月1日至7月7日,豫北医学院“赴林州市红旗渠赓续红色血脉专研实践团”一行8人,在河南省林州市开展了为期7天的暑期社会实践。实践团成员通过参观学习、实地走访、交流座谈等形式,近距离感悟红旗渠精神的时代内涵,为赋能当地美丽乡村建设积累了实践经验。

  踏访红旗渠,触摸精神根脉

  7月1日上午,实践团成员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红旗渠纪念馆。馆内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一件件锈迹斑斑的工具、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生动再现了上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在悬崖峭壁上凿山修渠的壮举。“看到‘凌空除险’展区里,工人们腰系绳索在悬崖上打炮眼的场景,真的太震撼了。”团队成员张永甜在参观时感慨道,“没有先进设备,全靠一锤一钎,十年时间修成了这条‘人工天河’,这种毅力太让人敬佩了。”

  在红旗渠青年洞景区,实践团沿着蜿蜒的渠岸徒步前行,亲身感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当地向导李大爷指着一处陡峭的岩壁介绍:“这是当年修渠最险的地段之一,300多名青年组成突击队,用最原始的方法凿出了这条隧洞。现在咱们喝的水、地里的庄稼,都离不开这条渠啊。”听着李大爷的讲述,成员们纷纷驻足,在渠边的纪念碑前合影留念,将这份精神力量定格在镜头中。

  走进乡村,探寻精神与发展的共鸣

  除了参观红旗渠核心景区,实践团还深入林州市的乡村,走访了石板岩镇、姚村镇等地,了解红旗渠精神在当代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传承与实践。在石板岩镇,错落有致的石板房民宿吸引了成员们的注意,当地村干部介绍,近年来村里依托红旗渠红色资源和太行山水风光,发展乡村旅游,不少村民开起了民宿、农家乐,日子越过越红火。

  “以前村里年轻人都往外走,现在游客多了,我儿子也回来开了家餐馆,收入比在外打工强多了。”村民王大妈笑着说。团队成员罗梦婷在笔记本上认真记录:“红色精神不仅是历史记忆,还能变成发展动力。这里把红旗渠故事讲给游客听,既传承了文化,又带动了经济,这种模式很值得思考。”

  在姚村镇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实践团看到了另一番景象:标准化的蔬菜大棚里,智能化设备实时监测温湿度,成熟的果蔬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产业园负责人告诉大家,正是靠着红旗渠精神中“敢想敢干”的劲头,村里打破传统种植模式,引进新技术、新品种,让土地产出了更高的效益。“老一辈修渠是为了‘解渴’,现在我们搞产业是为了‘致富’,但那股不服输的劲儿是一样的。”负责人的话让成员们深受触动。

  交流分享,让红色精神扎根心中

  实践期间,实践团还组织了多场小型分享会。成员们与当地返乡创业青年、大学生志愿者围坐在一起,交流对红旗渠精神的理解。“作为医学生,我们可能不会像当年的修渠人那样凿山引水,但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在我们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同样重要。”团队成员刘勤在分享时说,“比如面对复杂的医学知识,就需要有‘一锤一钎’的韧劲;面对患者时,要有‘无私奉献’的担当。”

  7月7日,实践团的社会实践接近尾声。在总结会上,成员们纷纷表示,这次实践让他们对红旗渠精神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以前在课本里学过红旗渠,但只有亲眼看到、亲耳听到,才明白‘精神’这两个字的重量。”团队成员毛宇欣说,“未来我们不仅要把这种精神带回校园,更要在生活中践行——无论是学习专业知识,还是以后服务社会,都要像修渠人那样,踏踏实实、敢闯敢拼。”

  此次豫北医学院赴林州红旗渠实践社会实践,虽不是重点团队,却以扎实的行动践行了“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实践宗旨。通过近距离感悟红色精神、观察乡村发展,实践团成员不仅加深了对国情社情的了解,更明确了青年一代在传承红色基因、助力乡村振兴中的责任与担当。正如团队成员在实践日志中所写:“红旗渠的水会一直流,红旗渠的精神也会一直传下去,而我们,就是这精神的新一代传承人。”

作者:张永甜

责任编辑:宗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