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阳非遗传统乐器实践活动:让千年音律在当代焕发新生
来源:黄河青年网 2025-07-07 08:59:47

  淮阳非遗传统乐器实践活动:让千年音律在当代焕发新生

  为深入挖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乐器的文化内涵,探索其创新传承路径,搭建传统乐器与现代社会的对话桥梁,2025年6月,一场主题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乐器的文化内涵与传承路径研究”的实践活动在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举行。6月21日至27日,豫北医学院智行书院赴淮阳县非遗学习队在前期经指导老师杨蕊于6月20日线上指导明确实践意义后,联合非遗传承人及文化机构开展活动。活动期间,队长每日进行工作总结汇报,团队通过沉浸式体验、深度调研与创新传播,让葫芦丝、笛子等传统乐器的千年文脉在当代青年手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活动筹备阶段,团队以“学术性与实践性结合”为原则,组建调研、宣传、后勤等专项小组,系统梳理淮阳泥泥狗、太昊陵庙会等非遗项目的历史脉络。通过与淮阳县文旅局、民俗博物馆建立合作,获取了葫芦丝、笛子在当地民俗活动中的珍贵文献与实物资料;同时邀请非遗研究专家开展调研方法培训,为成员们掌握田野调查、匠人访谈等技能奠定基础。物资筹备环节,团队不仅准备了摄影设备、调研手册等工具,更特别定制了适合公众体验的简易乐器教具,为后续互动环节埋下伏笔。

  在葫芦丝非遗传承人的工坊里,成员们见证了从葫芦晾晒、竹管烘烤到簧片调试的完整制作工艺。“葫芦要选本地‘亚腰葫芦’,竹管需经三年陈化才能稳定音色。”传承人边演示边讲解,成员们亲手切割葫芦、安装竹管,最终制成的乐器虽简易,却让大家直观理解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匠人哲思。笛子制作环节则更具挑战性,匠人演示了如何通过精准计算音孔位置确保音准,成员们在打磨竹笛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传统乐器制作中“三分工艺,七分调试”的精妙。

  为挖掘传承困境与创新路径,团队分赴社区、学校、乐器行开展调研。在太昊陵庙会现场,一位民间乐手的话引人深思:“现在年轻人爱听流行歌,愿意学梆笛的越来越少,但庙会祭祀少不了这调子,它是老祖宗留下的‘根’。”调研数据显示,超60%的当地居民认同传统乐器的文化价值,但仅12%的青少年有系统学习意愿。与此同时,短视频平台上“淮阳葫芦丝”相关内容的百万级播放量,又展现出数字化传播的潜力,为传承路径提供了新思路。

  活动特别设置“线上传播组”,将匠人访谈、乐器制作过程剪辑成30秒短视频:葫芦丝簧片震动的微观特写、笛子演奏时手指在音孔上的跳跃轨迹,通过慢镜头与动画解说变得通俗易懂。

  “当我们把亲手制作的葫芦丝送给当地小学的孩子,看到他们眼里的光,就知道这场活动的意义远不止于调研。”团队负责人夏郡贤在总结会上感慨道。从工坊里的竹屑飞扬到屏幕前的指尖点赞,这场实践活动如同一颗石子,在非遗传承的长河中激起涟漪——它证明传统乐器的生命力不仅藏在博物馆的展柜里,更需要在现代人的生活场景中找到落点。当千年音律与当代青年的心跳同频,非遗传承便有了最鲜活的注脚。

  团队名称:豫北医学院赴淮阳县非遗学习队

  书院:智行书院

  队长姓名:夏郡贤

  通讯员姓名:潘馨怡

责任编辑: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