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初,来自宁波市第四中学、宁波市五乡中学、宁波市同济中学的三位老师,走进凉山州喜德县中学,开启了他们为期一年半的支教生活。如今,他们都是喜德县中学的高三老师,正和学生们一起备战高考。距离2025年高考仅剩40多天,宁波“组团式”帮扶凉山教育,也即将迎来首次“高考”检阅。为了让学生们在高考复习中燃起更多热情,老师们在进行最后的“冲刺”。
□现代金报|甬派 记者 王伟 通讯员 房鹏
A
陈赢老师 张弛有度,点燃学生内心的希望
2024年7月,宁波市第四中学的陈赢老师来到喜德县中学,成为高三文科重点班的班主任。自此,她和32名班级同学,迎来了备战高考“酸甜苦辣”的日子。
陈老师所在的喜德县中学光明校区在2024年7月经历了一次班级教学大调整,文科重点班就是在那个时候组建的。因为校区没有多余的教室,这个班级只能“借用”原生物实验室。“我的地盘我做主”,陈老师动员学生们给自己每天待最长时间的教室“化个妆”。没想到,学生们热情高涨,从教室大门起,到每处可利用的墙面,大家创意连连。“梦想从这里起飞”“将来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拼命学习的自己”“加油,看好你”……高三励志标语醒目又文艺;窗帘挑选黑白卡通色,和谐又可爱;班级门口处悬挂着的用草藤编织的花环带来愉悦的情绪价值;同学们还买了书架、绿色植物等,焕然一新的教室蕴藏着蓬勃生机。这是最好的德育,信念上墙,润物细无声。
别看这个校区叫“光明校区”,有时候突然会见不到光明——校区经常莫名其妙遭遇“停电”。电工说,找不到具体问题。以前,大家只能在黑暗中无奈地等待光明的突然降临。可陈老师不想让高三紧张的学习节奏因为停电而中断。她买来了蜡烛,蜡烛用完了,她就从各位老师和同学那里搜集借用能应急的台灯顶上。让陈老师欣慰的是,慢慢地,学生们都对停电不惊讶了,在蜡烛光、应急灯的昏暗光线里继续埋头学习。
因为看到学生手头只有一套学习资料,班上大部分同学家境并不宽裕,于是,陈老师积极联系宁波媒体、爱心人士、公益基金会等,争取资源,搭建资助平台。后来,各种学习用品、学习资料、书籍甚至生活用品,只要孩子们有需要,每次捐赠都能如及时雨般到达。
高三的学习总是让人紧绷,感受到这种气氛,担忧大家精神状态的陈老师,提议班级每次月考后放松一下。那一刻,同学们乌黑的眼睛透着惊喜,经投票,大家决定犒劳一下自己的胃,炸洋芋、牛肉粉、荞麦饼、小蛋糕、酸菜面……像吃酒席似的,每月的美食日成了同学们最期待的“节日”。
“在凉山支教的时光里,我更深切体会到教育的意义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点燃希望、传递信念的过程。当内向的彝族女孩吉瓦石作在作文中写下‘我想成为老师,让更多人看见大山外的光’时,我感受到了教育的真正力量——播撒理想的种子,唤醒内心的渴望。”陈赢老师说。
B
黄迪老师 多做实验,他从菜场买牛蛙带进课堂
“哇!”尖叫声从喜德县中学高三(16)班的课堂传来,让正在巡视课堂的校长通过后门的玻璃向教室内张望。
这原本是一堂普通的高三生物复习习题课,来自宁波市五乡中学的生物支教老师黄迪按进度,会讲一道以蛙为背景命题,考察神经调节相关知识的高考题。没想到,这位老师把牛蛙带进了课堂,这才引得同学们惊声尖叫。
原来,生物科目越来越注重情境化试题,特别会引入许多生物学科研过程中的真实实验来创设情境,这对现在的学生是一种考验。而对缺乏实验条件,从小很少接触实验操作的凉山喜德高三学子来讲,理解起来困难重重。生物老师为此花了很多心思,想方设法地在碰到类似实验题时还原真实情境。这次,黄老师在课前去菜场买了两只牛蛙,当堂对蛙进行解剖,还原题目中的情境,讲解“神经和反射”的知识点并进行实验。当学生看到用稀硫酸刺激去掉脑袋的牛蛙(生物学上称“脊蛙”)时,不由自主地发出了惊叹声。
这只是黄老师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复习迎考而“别出心裁”的其中一堂课。
进入高三复习阶段后,黄老师发现了学生在实验学习环节上的薄弱之处,为此,他组织带领组里的生物老师一起集思广益,尽可能为学生创造实验条件,还多次自己花钱去集市小摊上“淘宝”做准备,先后做了《质壁分离》《根尖有丝分裂》《泡菜制作》等大大小小近十个课内外相关实验。
黄老师说,在高考复习的关键时期引入这样的实验,一方面确实是复习的需要,同时也能活跃课堂,让学子们真实地感受到——知识并不是冰冷地躺在书本上,生活中也能感受到知识的应用。
C
励淑琼老师 一到凉山就和学生们订了个约定
励淑琼,来自宁波市同济中学的政治老师,2024年初,她来到了喜德县中学。
支教的第一节课,励老师给学生们播放了一段宁波宣传片。伴随着悠扬的小提琴声,书藏古今的天一阁、繁华热闹的老外滩、庄严肃穆的雪窦山、新鲜可口的海鲜一一呈现在凉山孩子们的眼前。励老师和学生们订下了一年半后在宁波高校相见的约定。
之后的时间里,为了让政治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励老师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备课。她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将抽象的政治理论与学生们的生活紧密联系。
比如,在讲解民族政策时,她会以彝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为例,让学生们体会到国家对少数民族的关心和支持;在讲述经济发展时,她会引导学生们观看四川产业发展的视频,让他们了解当地的特色产业,分析其发展的优势和不足。生动的案例,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课堂互动也越来越多。
在高三备考期间,励老师更是陪伴学生加强知识储备。在一份份接近满分的作业题中,学生们也越来越自信,师生间的那份约定似乎并不是遥不可及的。高三百日誓师签名板上,有学生写下了“浙江大学”四个大字,这让励老师心里也燃起了不一样的情感火花。
无论是现在带的两个高三班级,还是之前带过一个学期的高三(7)班,励老师都和学生们建立了良好的感情。
之前,7班的一名学生还找到励老师寻求帮助,因为他在面临是否去参加单招培训时陷入了两难境地。一方面,这名同学深知自己的学习成绩不足以通过高考进入理想的高校,所以想通过参加单招去追逐自己的梦想。另一方面,由于家庭条件原因,父母难于支付多出来的培训费用而选择反对。励老师知道后,鼓励他坚持自己的梦想,并帮他交了相关培训费用。4月11日傍晚,励老师收到了这名同学发来的喜讯,他以318分的成绩,考进了理想中的专科院校。他还告诉励老师,等8月打工结束,他将来宁波,赴当初“一年半后宁波相见”之约。
这也给励老师带来了莫大的信心与动力,为了能在六月高考后,收到更多类似的喜讯,励老师还在不断地努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