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小学生楷书结构审美能力的教学策略
来源:现代金报 2025-04-28 14:15:03

  一、研究现状分析

  在小学书法教育活动里,帮助学生理解楷书的艺术性,领会楷书之美,一直是教学的难点。一方面,书法艺术欣赏门槛较高,需要欣赏者具备较高的书法审美能力;另一方面,小学生认知基础有限,缺乏审美方法,难以对书法艺术形成合理的理解。然而,书法审美能力对书法学习至关重要,正如教育部《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所指出,书法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汉字书写的实用能力,还需渗透美感教育,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

  书法审美的诸多要素,如书法线条、章法、墨法等,在实际教学中,要么难以用语言表述清楚,要么较少接触,不太适合作为培养小学生审美能力的重点。经过长期教学实践发现,单字结构欣赏直观可视,且能展开理性分析,非常适合在小学生群体中开展学习理解。北师大版《书法练习指导》三至五年级册教材选用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及少量《虞恭公碑》的范字,欧阳询被后世称为结构大师,以欧体楷书作为结构欣赏对象十分合适。

  (一)小学书法美育研究现状

  当前,小学书法美育研究持续升温,众多学者聚焦书法教育在培养学生审美素养、文化传承等方面的作用。部分研究强调通过书法欣赏课程,提升学生对书法艺术的认知与审美感知;还有研究提出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如多媒体教学、实地参观书法展览等,激发学生对书法的兴趣。然而,这些研究多从宏观角度出发,针对书法单字结构审美教学的微观研究相对匮乏,尤其在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楷书单字结构的美学原理,并将其转化为实际审美能力方面,缺乏系统性研究。

  (二)楷书结构教学法研究现状

  在楷书结构教学法研究领域,不少成果围绕结构规律总结与书写技巧训练展开。部分教学法侧重于让学生机械记忆结构规则,忽视学生对结构之美的自主探索与理解;另有一些研究虽关注到审美培养,但缺乏具体的教学策略与实证研究。相比之下,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欧体楷书单字结构规律的深入剖析,结合生动的教学案例,探索提升学生书法审美能力的有效路径,不仅注重结构规律的传授,更强调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规律背后的美学内涵。

  二、教学策略研究

  (一)明主次——领会结构秩序

  主次分明是书法结构的重要规律,指一个字结体取势中主笔与次笔的艺术处理技巧。清蒋骥在《续书法论》中提到:“每一字有一笔是主,余笔是宾,皆当相顾,此皆古法。”突出的主笔与分明的主次关系,能使字的结体严密完备,取势明确。

  在教学中,对于不同阶段的学生,教学重点有所不同。三年级学生刚接触毛笔书法,以范字“山”为例,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中间的竖写得最高,是主笔,左右两竖较短。为帮助学生理解为何这样书写,教师可出示多位古代书法家的楷书范字“山”(见下图),并引用朱和羹《临池心解》中“作字有主笔,则纲纪不紊”的观点,让学生认识到笔画分主次能使字更有秩序、整体协调。

  四年级以学习合体字为主,教学重点放在不同部件之间的主次安排上。如四年级下册的左偏旁,一般在字中处于次要地位,要写得窄小,如“味”“暉”“珠”等字(见右上图),右边部分作为主要部件应写得大一些。教师可通过展示反例,如将“味”字左右写得大小接近,引导学生思考这种写法的感受,再加以指导,让学生理解右边笔画多应占主要地位,左边笔画少需收缩为次要地位。还可将字的结构类比为社会团体,主笔如同主持人或领导者,其他笔画则是协作的工作人员,在主笔的引带下,整个字的结构才能合理统一。

  (二)知收放——体会结构取势

  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说:“作书之法,在能放纵,又能攒促。每字失此两窍,便如昼夜独行,全是魔道矣。”这里的“放纵”和“攒促”指的就是收放关系。

  以三年级范字“大”为例,学生能直观发现捺既长又粗,是突出的笔画。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入 “收放”概念,指出写长的捺是放纵的,横和撇短而细是收敛的,它们之间形成收放对比(见上图),使字张弛有度、取势明确。为加深学生理解,教师可出示“大”字的金文写法,让学生想象欧体楷书的“大”字若像一个人,会以怎样的姿势站立。通过对比不同写法的“大”字及对应的人物姿势,学生能直观体会到收放对比明确的结构处理方式,如同生动的艺术造型,提升了审美层次。

  在后续书法课中,遇到“玄”“元”“氏”等收放关系明确的字,教师不断提示笔画间的收放对比,为学生后续学习打好审美基础。五年级学习《收放得宜》一课时,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不同部件之间的收放关系。以“随”字为例,左部“左耳”窄,十分收敛,右部整体宽而长,放纵开张,使字既紧凑又舒展。教师还可通过展示反例,将“随”字所有笔画都写得收缩或放纵,让学生在对比中深刻体会有收有放才具有美感。

  (三)察斜正——参会结构险峻

  教材归纳了“奇正相成”的结构规律,考虑到三四年级学生对“正”的理解相对容易,对“奇”的内涵把握较难,且教材中更多出现斜与正的表述,因此教学中应更多关注“斜正”对比,引导学生感受生动险峻的姿态。

  教学重点可放在各部件重心的斜正对比上。对于左右结构的字,如“飮”“於”“德”等,小学生习惯将字写得方整平稳,难以发现范字中的欹侧。教师可通过画辅助线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飮”字左边部分是“正”的,右边的欠字旁向左侧倾斜。还可邀请学生上台模拟字的造型,通过对比不同造型的生动程度,让学生明白欧体楷书斜正相成的安排方式使字更具姿态。

  对于上下结构的字,如“資”,上部重心左倾突出,姿态险峻,下部的“貝”相对平正,使整个字达到平衡。通过与印刷体对比,学生能体会到这种结构处理的高超技巧。清代王澍《论书剩语》云:“以正为奇,故无奇不法。”通过学习,学生能初步认识到书法创作要以奇为正,富有变化,提升审美能力。

  (四)懂错落——意会结构韵致

  “错落”指单字部件位置的变化,这种结构处理方式与印刷体或普通写字要求不同,能赋予字独特的韵味。

  首先是左右部件位置高低的错位,如“作”“斯”“動”等字。在印刷体中,这些字左右齐平,而欧体楷书中左右两部分会有长短、高低的变化,增强了字的动感。教师可采用辅助划线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左右部件的高低错落,观察字的疏密平衡。还可通过类比中国山水画中高低起伏的山石、参差错落的树木组合,让学生体会楷书部件错落带来的别致韵味。

  其次是上下部件重心的错位,例如“帝”“宫”“愈”等范字。乍看这些字与印刷体区别不大,但通过辅助线研究各部件的重心摆放特点,会发现每个字上下各个部件的重心不在同一垂线上,下面的部件渐次向右挪移,达到了平中见奇的险峻之美。

  三、教学效果分析

  为验证上述教学策略的有效性,笔者进行了为期一学期的教学实验。选取两个五年级平行班,一个作为实验组,采用上述基于结构规律的审美教学策略;另一个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书法教学方法。

  在实验前后,笔者分别收集两组学生的书法作品,邀请三位书法专业教师对作品进行盲评,从结构合理性、笔画规范性、整体美感等维度进行打分。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在结构合理性和整体美感方面的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尤其在运用收放、斜正、错落等结构规律方面,实验组学生的作品表现更为突出。

  实验结束后,对两组学生进行书法审美能力测评。测评内容包括书法作品欣赏、结构规律判断、审美评价等。测评结果表明,实验组学生在审美能力方面的平均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基于结构规律的审美教学策略能有效提升学生的书法审美能力。

  结语

  小学开设书法课旨在让学生了解书法之美,掌握欣赏书法的方法。从三年级开始,在指导书写技法时,重视结构规律的审美学习,能帮助学生理解富有变化、具有艺术性的结构安排,培养学生的书法审美能力。本研究通过对欧体楷书结构规律的深入剖析,结合实证研究,探索出一套提升小学生书法审美能力的有效教学策略,为小学书法教育提供了有益参考。未来,还需进一步探索更丰富的教学方法,深化书法审美教育,让更多学生领略书法艺术的魅力。

责任编辑: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