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打卡挤爆“至真园”
来源:黄河青年网 2024-01-02 09:20:04

  随着电视剧《繁花》的热播,黄河路火了。七百米街道不长,路面却很挺刮。这里曾是每个人争相踏上的逐梦之地,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前去邂逅王家卫镜头下的老上海。社交平台上,“至真园”的原型苔圣园成了热门打卡点,五层大楼上的一砖一瓦和浮雕还留存着海派的气势。

  餐厅体面,人也登样。有人说,中国人吃饭好扎堆,有了美景,有了美味,当然要有佳客,说说笑笑当佐料,才有滋有味地惬意。一条黄河路,馆子里有打扮时髦的老派上海阿姨爷叔,有手捏一级面点师证书的“懂经”吃客,还有抢占热点的90后自媒体博主……若是费些辰光听听他们的故事,便能从黄河路角落,翻出上海滩的里子。

  90年代真主角

  见证上海股票市场腾飞

  2023年的最后一天,几位电子管厂退休老员工一起在黄河路上的苔圣园聚餐,地点是刘阿姨选的,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丽丽啊,你选的地方好,你看最近两天,电视天天放黄河路,开心死了,就是你选的地块!”

  说到最近热播的《繁花》,尤其是那让宝总“一夜翻身”的电真空股票,这群来自电子管厂的老员工们有一箩筐故事。“当时上海有‘老八股’,就是最早的八支股票。”刘阿姨说,这其中,电真空股票当时几乎是尽人皆知。

  刘阿姨介绍,当时的上海真空电子器件股份有限公司由上海灯泡厂,电子管厂,电子管二厂、三厂、四厂,显像管玻璃厂,电真空器件研究所等六厂一所组成。刘阿姨是电子管厂质检科的员工。她和老同事们,见识了上海股票市场的腾飞。

  1987年,国有大型和中型股份制企业第一次发行了电真空股票。5年之后,1992年2月,电真空股票在B股上市,开启了中国B股市场电真空股票。

  “那个时候我们单位分股份,我们除了买集体股,还会因为表现好而多分一些股份。每天下班,厂门口都有黄牛在收。他们不仅收股票,还有交易证。”她伸出食指和拇指比划了一个圈,“这么大一张,每一个人都有一张。”

  剧中,胡歌饰演的宝总将所有财产转化为每张价值三十元的股票认购券。四个月后,认购金额暴增至原有的一百六十倍。宝总由一般商人蜕变为行业领袖,堪称黄河路的明星。

  不过,剧中股票狂潮“一日暴富、半日归零”跟普通老百姓“浑身勿搭界”。“股票认购券发售的时候,当时大家都不知道,知道也不敢买,30元一份的价格太高了,电视那种场面不太符合。”刘阿姨回忆道。

  同桌的陆仁林也是上海电子管厂的退休员工,他住在外白渡桥附近。1991年12月,外白渡桥畔的浦江饭店外墙上矗立起了“上海证券交易所”招牌,回忆起当年证券交易所的盛况,他依然历历在目。

  “那时候蛮有劲的,因为开始尝到股票的甜头了,后来不少人就参与了股票交割。不过,我们排队买股票地方是文化广场。”陆仁林说。原来,1992年的时候股市火爆,好多上海市民想开户入市,但办理股东卡的地方太小了,于是在文化广场开设一个临时股票集市。

  阴差阳错,文化广场也因此成为上海最大的证券交易市场,并发行了中华人民共国和成立后第一张股票。如今,上海证券交易所今非昔比,不仅有主板,还有B股、创业板、科创板……林林总总令人眼花缭乱。

  90后UP主

  在烟火气中品味上海滋味

  一到餐点,苔圣园一楼大堂的座位挤挤挨挨,像一锅沸腾的粥,粥上翻滚着的热气,是邻桌阿姨爷叔热烈交谈的上海话。“这几天店里客人爆满,大部分都是年轻人,都是看了电视剧来打卡的。”领班告诉记者。

  《繁花》走红,不但给黄河路上的餐饮带来了“泼天的富贵”,也给新媒体从业者们带来了流量密码。在苔圣园大堂用餐区,国家一级面点师朱厘米和90后B站美食UP主“甜掉大牙”正在对着摄像头介绍着苔圣园的本帮菜:水晶虾仁、蟹黄酥……每上一道菜,摄影师要先摆盘打光,确保画面的完美呈现。

  上海人习惯将家常菜乃至筵席上的排翅海参等很有质量的菜肴,都一概称为“小菜”。“小菜”虽小,但讲究很多。《繁花》里的玲子就说过“糟鱼要吃七宝的,鸡爪要川沙的,还有朱家角的酱菜和崇明的糕”。要研究好上海人的“小菜”,自然也是一门学问。

  UP主“甜掉大牙”是个90后小姑娘,热衷于聚焦街头巷尾的小吃。对于上海的各种经典“小菜”,她津津乐道。她告诉记者,自己曾经拍过一家隐藏在园林里的土灶台菜饭,叫昂刺鱼菜饭。新鲜捕捞上来的昂刺鱼挂在锅盖里,土灶下方烈火熊熊,上面大锅热气腾腾。开锅时,无小刺的昂刺鱼肉一块块落在菜饭之上,昂刺鱼菜饭就做好了。

  “我们做美食的,肯定更关注黄河路上面的美食店面。剧里的霓虹招牌给我很深的印象,剧里的那些店铺很繁华,但我喜欢现在黄河路上的烟火气,更有融入感。”大牙说。

  作为90后,她对上海的印象来源于以前看过的影视作品《情深深雨濛濛》和《小时代》。“那个时候觉得上海‘好高大上’,上班之后,在《上海女子图鉴》里找到了共鸣。等到真正融入上海、了解上海后,才发现海派气息其实来源于老百姓,来源于充满烟火气的市井生活。”

  懂经厨师

  感受熟悉又陌生的时代变迁

  不少年轻的上海小囡也因为沪语版《繁花》而动情。剧里的爷叔让Fancy想起了自己的爷爷。“爷叔腔调哈浓,‘扎台型’得不得了,看着他的背影,我突然有点想爷爷。后来才发现是游本昌老师,难怪了,小时候一直觉得爷爷和济公很像。”

  剧里的宝总有句名言——“做品牌要到南京路,因为有了大马路,才有二马路、三马路、四马路。可以讲,没有南京路,就没有上海的十里洋场”。网友落日斜月和星辰在这个片段里看到了曾经的历史:“剧里的三羊就是恒源祥,然后就是三枪取代了恒源祥,这个是当年南京路淮海路上最经典的故事,上海小囡都晓得额。”

  熟悉又陌生,不少年轻人都对《繁花》有着这样的感觉。朱厘米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他对《繁花》的评价是“很亲切”“很久没有听到上海话的电视剧了”。电视剧《繁花》像一阵风,吹起了他对黄河路的回忆。“我家就在新闸路,90年代黄河路的外观其实很寻常,没有剧里那么花哨,只有酒家集中的那一段路比较‘闹猛’。年轻时,我来黄河路上的酒家找兼职,结果被拒绝了,说我不够帅。”他笑着说。

  如今,朱厘米已经是国家一级面点师,热衷在抖音上发布美食制作短视频,数量足足有583个。相比于其他面点师傅的中规中矩,他是积极拥抱转型的“前浪”。“这里的味道中规中矩,菜可以点,面点就算了。”对于苔圣园的饭菜,他这样评价。

  不过,这一顿饭却激发了他下一个视频的灵感,或许就像剧里的台词里,“来黄河路吃澳龙,吃的不是龙虾,而是机会”。

  来源:青年报

责任编辑:雅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