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硕无宿舍会影响考研计划吗?
来源:青年报 2023-12-13 09:09:57

  随着硕士研究生扩招,部分高校住宿资源紧张的问题愈加凸显。2024考研在即,“多所高校官宣不予安排住宿”的话题引发关注和讨论。有人看中学校声望,有人直接表示会弃读这样的学校。

  现象

  多所高校官宣不予安排住宿

  近日,厦门大学在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中明确,被录取为非全日制的硕士研究生和全日制定向就业的硕士研究生(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计划、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的硕士研究生除外),学校不予安排住宿;北京大学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校本部)明确,专业学位研究生学校不安排住宿;南京大学明确,2024级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原则上学校不提供校内住宿,学生需自行安排住宿,学校给予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适当的交通补贴。

  在上海,部分高校同样存在这一现象。其中,复旦大学从2019级开始,除“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计划”、面向西藏地区“公共管理人才培养计划”“退役大学生士兵计划”“研究生支教团”“人才工程预备队(一期)”等类别外,不安排专业学位硕士生在校内住宿,学生原则上需自行安排住宿。但招生简章中提及“学校协同相关院系努力拓展校外住宿资源,协助全日制学生以社会化方式解决住宿需求”。

  上海交通大学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章程也提及,录取为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不享受奖助学金,学校也不提供住宿。同济大学则为录取类别为非定向就业的研究生可以申请住宿,“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的定向就业研究生可以申请住宿,住宿严格按照《同济大学学生住宿管理规定》执行。其他录取类别为定向就业的研究生不可以申请住宿。

  观点1

  不提供宿舍就不考了

  高校做出如此安排的理由大多是因为自身资源是按照早年情况配置的,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以及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尤其是专业学位扩张,现有资源捉襟见肘。梳理可见,受到高校“不安排宿舍”影响的群体,多是专业学位硕士、非全日制研究生、定向就业的研究生。放到群体更多元人数更多的网络平台上看,大家普遍对此“炸开锅”,认为此举会影响考研选择。

  新浪网本月创建了小调查#专硕无宿舍会影响你考研计划吗#? 截至发稿,有2955人参与,结果显示,超过一半的网友会因为不提供宿舍而选择不考专硕。不少网友直言,学生本来就没有稳定收入,租房还要付出额外的开支,入不敷出地读研太不划算。还有观点认为,专业型硕士本身学费就比学术型贵,还不提供宿舍,实在太“抠搜”。

  除了学费外,还有网友担心在校外租住的安全问题。ID为“粉色椰椰牛奶”的网友发微博称:“女生,因为南大不给提供宿舍,专硕预推免入了,家长坚决不让我去面试,他们认为没宿舍,我一个人太不安全了,最后没去。”

  观点2

  校外住宿亦无妨

  还有一些家庭经济状况比较好的同学认为,既然已经决定读研究生,并且是专硕研究生,就已经对住宿花费有一定的预期。

  复旦大学是上海较早实行不对专硕提供宿舍的高校,有学生向记者介绍,研究生一年级的同学可以报名抽签选择住宿学校安排的校外公寓,其余没有抽到公寓的学生和非一年级的学生只能自己租房。学校会提供每个月800元的交通费,一年发放10个月。

  复旦大学出版专业的专业型硕士小周今年入学,她称,当年择校的时候更多考虑的是学校的知名度,宿舍问题对自己影响不大。不过,小周也承认在上海租房确实是一笔比较大的开销,因此,身边有不少同学选择在校外租住带有上下铺的单间,这样可以两个人平摊一个单间的费用。

  松江大学城某高校的大四学生小吴正在备考年末的2024研究生入学考试,谈及部分高校可能不提供住宿的问题,她觉得现在最关键的问题是自己能否考得上,学费和住宿这些问题都是次要的。

  上海财经大学目前依然给专硕提供校内住宿,但是也有同学自己选择校外租房。上财2022届毕业生小王说:“和一年的专硕学费比起来,校外住宿的花费对专硕的同学来说不算什么大事。”

  专家

  不提供住宿或成趋势但须给予学生基本保障

  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童潇认为,在可利用资源的情况下,高校应该为同学提供生活便利性。在他看来,解决高校学生住宿资源紧张的问题需要发动社区资源和力量,“社区其实也是同学活动和生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场所,是人际交往和获得成长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很多高校以前还建社区学院,其实就是把社区作为育人的重要渠道。”童潇认为,高校可以寻求和其他公司合作,推出类似于保障性住房的支持措施,以规模化的效益,把租房价格降低一点,让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的费用能少支出一点。

  童潇指出,对于高校宿舍资源紧张的问题,各大高校目前的解决办法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建议在探索中更加兼顾公平,注重人性化个性化,要照顾到贫寒学子的现实问题,也要让学生有自由选择的权利。

  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也认为,从现代大学建设角度看,大学不提供住宿服务,推进后勤服务社会化,是大势所趋,但由于到校外租房,费用高于学校提供的集体宿舍,不少专业硕士质疑学校这种做法增加他们的负担,且是对专业硕士的歧视。“因此,解决这一问题,不能简单地要求专业硕士自行租房,而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为他们校外租房提供相应的便利。”

  熊丙奇建议,学校应与所在地政府、街道、社区合作,为学生提供校外住宿资源,地方政府要把学生校外租房纳入人才廉租房政策给予适当优惠、进行补贴。学校也要整合校内外住宿资源,面向所有学生,进行一视同仁的申请,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住校内宿舍还是校外宿舍。而在实行自由申请制基础上,还应给贫困生优先申请校内住宿的权利。

  “对于大学不提供住宿服务,应该重点关注如何实行社会化的住宿方式,才能既有利于学校办学,又给学生自主选择权,并对学生尽到基本保障责任。”熊丙奇如是强调。

责任编辑:雅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