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2023上海国际诗歌节闭幕。今年诗歌节的主题是“诗,面对人工智能”。越来越多的读者据此了解高科技时代诗歌创作的样貌。
作为今年诗歌节的重要活动之一,由静安区图书馆、《上海文学》杂志社主办的“我心目 中的一本好书”诗歌征集颁奖仪式暨诗歌朗诵会前天举行。和以往的书评征集活动不同,这次主办方要求读者用诗歌的形式来阐述自己对一本书的理解。
经过专家历时一个多月审评,最终遴选出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名、三等奖三名,佳作奖和优秀奖若干。上海诗词学会副会长杨绣丽认为,此次征文活动的形式非常新颖,诗歌是非常精炼的文学样式,以诗歌的形式把一本书写深、写透难度很高。但是显然,市民对诗歌的驾驭能力超出了评委的想象。赵丽宏则表示,用诗歌来表达对图书的热爱,来展示自己的思索和情感波动,这都是很不容易的。“我心目中的一本好书”诗歌征集恰恰反映了市民的诗歌创作水准。
今年上海国际诗歌节另一场在诗人之间进行的高峰论坛上,来自世界各地的诗人都对人工智能的日新月异表现出一份淡然。中国诗人、第七届“金玉兰”诗歌大奖得主欧阳江河说,有一次,有人将他的代表作《凤凰》用ChatGPT4.0版重新写了一遍,结果写出来的东西就像抄袭剽窃之作。“用人工智能来改诗,想要取代诗人,永无可能的。”欧阳江河说,机器人会不会死? 如果它们不会死,它们就体验不到诗歌里面一个很重要的母题——死亡。机器人会不会感到疼痛? 如果没办法谈论和触及疼痛,也没办法写诗。机器人会不会失眠? 不太可能,因为它从不睡眠。机器人有没有衰老过? 不仅没有衰老,也没有年轻过,那怎么可能写诗呢? 也基于此,欧阳江河认为,人工智能再强大,也只是基于人类的经验在进行自己的工作。
墨西哥诗人、第六届“金玉兰”诗歌大奖得主马加里托·奎亚尔则表示,虽然人工智能应用于文学,肯定会带来一个未知且让人们感到困惑的未来,但它不能够取代奥克塔维奥·帕斯、皮扎尼克、李白或者是孔子。“我认为特别是诗歌、小说、散文的创作,目前仍然是属于人类的知识产权,文学的本质仍然掌握在人类手中。也许作为作家,我们内心深处是天真、浪漫,甚至有一点单纯,但是我们并不愚蠢,未来或许我们仍然将是乌托邦孤岛上唯一的居民。”
而在诗人沈苇看来,诗歌和人工智能会有交集,但基本上是各走各的路,人工智能解决不了诗歌中的很多问题,比如说古人讲“诗言志、诗缘情”,这一点人工智能就做不到。“如果说诗人是程序的游离者,那么诗歌恰恰是人工智能逃逸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