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身上的理想之光总是时代最美的风景。2022年7月,山西大学的四名西部计划志愿者怀揣着初心、爱心和梦想,踏上支教征程,为服务当地教育、科技、文化以及经济建设与发展贡献了青春力量。
今年9月,他们返回校园继续完成学业。近日,他们分享了自己的支教故事,希望更多有
志青年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追梦,在西部这个广阔的大舞台上展现才华,用青春的汗水实现自我价值。让我们继续聆听他们的成长故事。
弓汉成:在西北大地上用爱育爱
我是山西大学第24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弓汉成,现为山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有机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2022年8月,我怀揣着初心、爱心和梦想,踏上前往甘肃支教的征程。我的热情随风飘到那个不平凡的小镇上,支教之旅也在此启航。
我所在的礼县白河镇农业中学,高中部为职业高中,一开始我就被学生们的“天真无邪”所折服。化学课上,他们只对神奇的化学反应感兴趣,当我教授课本知识时,他们就开始“东倒西歪”,这一度使我气馁。茫然无绪后,我开始不断地向学校经验丰富的“前辈”们、历届研支团的学长学姐们取经,以此来完善我的课堂。后来,我逐渐进入教学状态,找到了备课和上课的方法,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的授课风格,课堂开始变得高效、生动、活泼。自此以后,我总喜欢提前几分钟进教室,和孩子们聊聊天,听听他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困惑和喜怒哀乐。我能在聊天中听到他们内心最真实的“声音”,我很幸运他们开始把我当成好朋友,愿意向我倾诉他们的“小秘密”,我也总是被这样的真诚和质朴所打动。
从晨曦微露,到暮霭沉沉;从喧嚣的车流,到匆匆赶路的小镇居民;从秋叶飘落,到雪花飞舞,记录了我对支教生活的所有理解。2022年9月23日上午,我们从镇上出发,前往学校里一名困难学生家里走访了解情况。一小时左右的车程,我们一直行进在崎岖蜿蜒的山路中,旁边的悬崖让人望而生畏。到达该学生家中,我们了解到,她父亲因身患运动神经元症,瘫痪在床多年,高昂的医疗费用让他们无力负担女孩的上学费用。为此,我们联系到唐山丞燕爱心团队,资助女孩续写出彩的人生。后来,女孩常常找我聊天,畅谈她对大学生活的向往。今年,她顺利参加完高考,开启人生下一个阶段的篇章。或许支教不能改变一个地区的教育现状,或许支教并不能使所有学生一下子都变得优秀,但如果能通过我的一点点努力,潜移默化中改变哪怕只是一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帮助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那我就成功了,这就是我支教的全部意义。
支教的这一年,是我感触最深的一年。回首来路,一路繁花相送;展望未来,一路星辰相伴。很幸运在白河农中遇上了我最优秀的孩子们,我希望他们未来都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同时也万般感谢学校党委和团委在支教过程中给予的支持,感谢支教小伙伴们的一路陪伴,感谢礼县这片热土的包容与理解!我开始明白,不到基层,不到一线,永远无法体会到山区人民的生活是多么艰苦。当他们的生活生动展现在你眼前,而不是新闻上听到的一串串冰冷的数据时,你会感到祖国脱贫攻坚的伟大。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这便是我们新时代青年今后要一直学习和践行的。
人生的车轮始终在滚滚向前,但无论如何千回百转,在这条漫长的车辙印上,无法被时空所消散的,是时间的铭记、价值的沉淀,无法被人们遗忘的,是家国的书写、大我的境界。如果,你也热爱这片土地,请坚持用爱育爱。
张亿:以薪火点微光
我是山西大学第24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张亿,现为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史专业硕士研究生。
2022年8月,在前往山西省静乐县的途中,我的眼神久久定格在窗外,思绪万千,我终于成为西部计划宣传片中的“主人公”。位于县城中心的静乐一中,是我毕业后学习生活的“第一站”。作为一名支教老师,我担任高一年级三个班的历史老师,后又跨年级教授初二年级历史,每周二十四节课。教学之余,我和三名志愿者战友,积极参与团县委和学校举办的各类活动,支教生活充实而忙碌。
初到支教地,满怀豪情的我自认为准备得无比充分。然而,现实却给了我沉重一击。两次月考成绩公布,我所带的班成绩靠后。为了提高集体成绩,一些后进生便成为我重点关注的对象。在与他们的谈话中我了解到,他们很多是留守学生,从小性格自卑孤僻,不愿上课,对学习更没有兴趣。和班主任交流了解后得知,县域经济发展缓慢,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父母外出务工,对孩子关注不到位,很多学生抱着“学习无用”的心态,不想上课,不想上学。
我想到了之前支教学长传授的经验:“支教不光要盯着学生的成绩,还包括教会他们积极向上、为人处世等学习之外的东西。”于是,我想方设法尝试改变。我发现在上课的时候,用自己拍摄的一些照片或者视频作为历史教学素材,学生们非常感兴趣。于是,我便想从这方面入手。2022年10月28日的晚自习上,我与学生们分享了自己读大学时生活、旅游、学习的照片,激情饱满地讲述了我多姿多彩的大学生活。无疑,这次分享是成功的。此后,我还经常和学生们分享伙伴旅游、留学的照片或者相关视频,借以点燃他们探索世界、努力学习的动力。在此基础上,我积极督促后进生和留守学生学习,认真写好每一条鼓励的评语,利用业余时间辅导他们的薄弱科目。周末时,我主动约留守学生或爬山,或郊游,或沟通谈心。作为一名00后支教老师,共同的语言让我和学生们的相处也更加容易。渐渐地,一些学生的成绩稳步上升;曾经一口方言的学生,可以大方地用普通话交流了;曾经羞涩内向的学生,变得生动活泼了……我渐渐明白,相比起提升学生的成绩和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这些孩子对学习的热情和渴望,这或许才是我们支教的意义。
回到太原继续求学的时光里,他们的笑脸时常会出现在我的梦里。我仍精心留存着他们在离别之际送给我的精美信笺和纪念册。正是有了他们的存在,才让我感受到“为人师”的快乐。一两个人的力量或许改变不了什么,但如果我们一批人持续努力地做下去,总能让支教地发生一些变化。一代代支教团成员将青春的汗水挥洒在西部大地,他们是宝剑,是闪电,是刺破朦胧的光,仿佛薪火,去点亮那一盏盏渴望走出大山的微光。
这一年,能有所收获与进步固然感到荣幸,但心中更多的是感恩与感谢。感恩三名志愿者战友形影不离的陪伴,感谢静乐一中对我们的关注与呵护,感谢团中央和母校山西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