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日,江西水利电力大学经济贸易学院 “金穗燎原,经贸星火” 实践团前往二苏大旧址开展红色实践活动。实践团成员走进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大礼堂旧址,实地感悟革命历史。站在这一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建筑前,团队成员的思绪回溯至烽火连天的革命年代,深切体会到当年中国共产党人在艰苦环境中建立红色政权、践行革命理想的坚定信念。
1933年8月1日,随着一声破土动工的号令,400余名苏区工人用4个月时间创造了建筑奇迹。这座由“龙潭三杰”之一钱壮飞设计的礼堂,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可容纳2000余人,其独特的八角造型寓意“红军永远驻扎在红色土地上”。门楣上方,“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十七个楷书大字笔力遒劲,一笔一划都像是刻在红土地上的誓言。1934年1月21日,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在此召开,来自各苏区的700多名代表参会,修订《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通过多项政策决议,确立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确立了国徽、国旗、军旗的设计方案,明确红色政权为工农劳苦大众谋利的宗旨。这不仅巩固了苏区的革命成果,更为后来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和民主制度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实践团成员走进正门,会址内部比想象中开阔,十七道木门通向不同区域,像脉络般连接起会场的每个角落,这是当年为方便疏散特意设计的。数十条长板凳沿墙排列,木面泛着经年摩挲的包浆,凳脚与地面接触的地方,还留着深深浅浅的凹痕,我们想来应该是当年代表们频繁起身、落座留下的印记。主席台陈列着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人的仿真雕塑,还原了当年大会的场景:有人手持文稿专注记录,有人抬手示意发表意见,神情中透着对红色政权建设的凝重与坚定。我们走出会址,在后方有许多防空洞,防空洞的入口很低,低到只能弯腰进入,我们进入到防空洞内部,愈发理解当年先辈们的艰辛与不易。
走进二苏大,我们不只是参观一处旧址,更是要在历史现场读懂“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密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这里的一砖一瓦、一桌一凳,正是这本教科书中最生动的篇章。二苏大,作为如今“人民大会堂的前身”,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源头,孕育过“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代表们用粗糙的手掌在这举手表决时,或许没料到,九十年后的今天,他们践行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理念,早已深深扎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经过一代代传承,如今已成为支撑国家发展的坚实根基,为国家发展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力量。
当年,来自各苏区的代表们围坐在这些长板凳上,为了苏区的发展、为了群众的生计热烈讨论——那些关于“如何让农民有地种、有饭吃”“如何保障红军供给又不增加群众负担”的争论,本质上都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实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早已在这片红土地上深深扎根。
如今,当我们围坐在同样的长板凳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嘱托,“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争取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以青春之力践行初心,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的实践中延续。这正是我们青年一代必须扛起的责任与担当。(文/图 杨珣 王晓艺 张春莲 杨林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