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9日清晨,河北科技师范学院食品科技学院“东方红”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成员们奔赴昌黎五峰山李大钊革命活动旧址,开启了“追寻红色足迹,缅怀革命先烈”实地考察之旅。
一、启程:红色旗帜映朝阳
清晨,队员们整装待发、整齐肃穆,大巴车载着队员驶向群山深处。登山途中,队员们讨论着李大钊事迹,交流革命历史感悟。迎着清风前进,五峰山壮丽的风景不断映入眼帘。五峰山巍峨的身影在晨雾中浮现,青松怪石间流淌着百年激荡。一路的红色旗帜状路标指引着前进的方向。蝉鸣与山风交织,仿佛为先烈奏响无
登山行进途中
二、五峰山间:历史与自然的交融
拾级而上,挂月、飞来、平斗等五峰连绵,云雾缭绕如画卷。导游介绍,此地不仅是自然胜地,更因李大钊的革命足迹成为红色圣地。成员们心怀敬畏,踏寻先烈之路。山径旁的野花随风摇曳,似在无声诉说岁月的沧桑。
三、红色印记:触摸历史的温度
1. 五峰广场:铁肩担道义
大步跨进五峰广场,李大钊铁肩纪念像正安静地坐落于此。“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红色入党誓词紧紧围绕在铁肩周围,大钊先生“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铁肩精神在阳光下闪耀,像一团炬火照进队员的心中。实践团在此郑重宣誓,誓言与先烈精神共振山谷。微风拂过,旗帜猎猎作响,成员们眼眶湿润,心中激荡着传承的使命感。
在铁肩下郑重宣誓
2. 山居处:简朴中见信仰
步入青砖灰瓦的山居处,简陋的桌椅、土炕与煤油灯诉说着1920年的寒冬。在此隐居数月间,李大钊写下《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为中国革命点燃思想火炬。队员们凝视着煤油灯,仿佛看见先生秉烛疾书的身影,指尖轻触斑驳的墙砖,仿佛能感受到当年笔尖划破寂静的力量。
3. 展陈馆:穿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展陈馆内,珍贵文献、历史照片与场景复原再现了李大钊的一生。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手稿前,成员们屏息凝视泛黄的纸页,墨迹如刀刻般清晰。看着入门色彩绚丽的壁画,似乎能听见大钊先生“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这振奋人心的呐喊。参观过程中,实践团采访到一位同学,邀请她发表了对爱国主义教育的看法,她说道:“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国家非常重要,尤其是对青少年来说,是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队员们纷纷记录,将激动转化为文字。
随机采访馆内同学
参观李大钊展陈馆
四、韩文公祠:文脉与精神的交汇
始建于明朝的韩文公祠,因李大钊曾在此避难而增添红色印记。“百代文宗”匾额下,成员们静思:从韩愈到李大钊,为民请命的精神一脉相承。夕阳斜照祠堂,飞檐上的光影流转,历史与现实在此交融。远处山峦叠嶂,如先烈未竟的事业,等待青年接力。
韩文公祠内部
五、归途:红色基因入心启程
暮色渐浓,队员们踏上归途。车上,队员们分享笔记:“李大钊‘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的呐喊,正是当代青年的使命。”望着窗外渐暗渐远的山色,实践团的实地考察之旅走向了尾声。成员们总结感想:实践是起点,行动才是传承。传播红色基因,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将以实际行动证明,每个人都是必不可少的一份子。
结语:
五峰山之行,让青年学子触摸到历史的温度,坚定了大家的爱国主义信念,增强了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李大钊“铁肩担道义”的精神,化作新时代奋斗的力量。归校后,实践团将肩负使命,以青春之名续写时代篇章,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光芒。山风依旧,但红色足迹已烙入心田,指引前行。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东方红”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
投稿人:陆怡 郝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