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海洋职业学院“向海图强”专项社会实践工作总结报告
来源:黄河青年网 2025-08-12 14:34:54

  摘要

  本次“泉小航”实践队以“向海图强青春行,实践筑梦正当时”为主题,23名队员在7天内完成7站实践活动,形成3份专题调研报告、5段科普视频及200分钟课程素材,线上线下覆盖受众超2000人次。通过为湖西村45名儿童开展海洋启蒙教育、制作航海模型等活动,实现实践育人与社会服务双重成效。

  一、实践过程及成效

  参与团队概况

  实践队由23名师生组成,涵盖航海技术、高速铁路等4个专业,平均年龄21岁,其中党员6名、学生干部17名。累计服务时长161小时(人均7小时),形成2.1万字实践日志、150张现场照片及30分钟活动纪录片。

  (一)触摸历史与科技,重构海洋认知

  实践队首站探访崇武古城,这座六百年历史的海防要塞见证了戚继光抗倭的壮举。队员通过亲手测绘海防体系,感受古人“以石墙守海疆”的智慧。随后,在“闽投惠安1号”半潜式养殖平台,光伏板与智能网箱展示了现代海洋开发理念。通过古今对比,队员深刻理解了从“海禁”到“向海而兴”的转变,认识到海洋强国的战略意义。

  (二)解码海洋基因,激活文明活力

  小岞美术馆:队员通过惠女油画解析渔民“与海共生”的生存哲学,提炼出服饰设计中防晒、防滑等7项海洋适应性功能。

  风车岛智能控制系统:展示“向海要能源”的科技伦理,体现现代海洋科技与生态保护的平衡。

  晋江博物馆:通过触摸绳结编织与民间合约,将航海文化从“器物展览”转化为可感知的精神传承。

  “新红专”轮巡展:见证航海设备从简陋到智能的演进,感悟“敢为人先”的航海精神。

  (三)传播海洋知识,播撒强国种子

  线上传播:在晋江博物馆录制5段文物讲解视频(总时长45分钟),涵盖宋代贸易瓷、明代罗盘等10件文物,融入水密隔舱技术等专业知识点,通过学院官网、抖音发布。

  线下教育:在湖西村开设“海防历史微课堂”,指导儿童制作航海模型。知识问答显示儿童海洋常识正确率从42%提升至78%,38份绘画作品中29幅包含航海元素。

  实践成效

  队员成长:23名队员专业认知测评分数平均提升28分,实践能力显著增强。

  社会影响:线上线下覆盖受众超2000人次,45名儿童海洋兴趣指标显著提升。

  素材积累:形成3份调研报告、5段科普视频及200分钟课程素材,为海洋教育提供鲜活案例。

  二、存在问题

  (一)资源有限,活动深度受限

  因时间、经费不足,崇武古城海防体系测绘仅能完成基础工作,缺乏专业设备导致数据精度受限。

  (二)受众覆盖面不广,传播效果待提升

  线下活动覆盖2个村(社区),仅占目标群体(周边10个村落)的20%;线上视频完播率65%,内容吸引力需加强。

  (三)持续跟进机制缺失,成果巩固难

  湖西村支教活动缺乏后续跟踪,儿童知识留存率无法统计,15%的模型作品因缺乏指导存在缺陷。

  三、思考对策

  (一)整合资源,提升活动质量

  争取更多经费支持,引入专业设备;与海洋研究机构合作,共同开展深度活动。

  (二)拓宽渠道,扩大受众覆盖面

  线上:利用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推广海洋文化内容,优化视频脚本以提升完播率。

  线下:组织海洋文化节、科普讲座等活动,吸引更多人群参与。

  (三)建立持续跟进机制,巩固活动成果

  长期合作:与湖西村等地区建立合作关系,定期回访并提供学习资源。

  1+1+N”跟踪模式:1名队员对接1个村庄,每月1次线上辅导,每季度1次线下活动。

  电子成长档案:记录儿童知识掌握率(目标≥70%)、模型改良数量(每学期≥10件),确保教育成效持续深化。

  结论

  本次实践以量化成果彰显育人实效:队员专业认知提升、素材积累丰富、儿童海洋兴趣显著增强。针对资源、传播、跟踪等短板,实践队将通过精准施策,力争下次活动实现数据精度提升40%、覆盖人数翻倍、长效跟踪达标率100%,持续为海洋强国建设注入青春动能。

责任编辑:宗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