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追踪】“贝碧嘉”夜袭长三角:14级台风下的城市韧性大考
来源:黄河青年网 2025-08-07 16:30:34

  2025年8月7日凌晨3时20分,台风“贝碧嘉”裹挟着14级狂风在浙江象山县鹤浦镇沿海登陆。巨浪如墨色城墙般扑向堤岸,狂风将碗口粗的树木连根拔起,这个拥有超6000万人口的世界级城市群迎来了年度最强台风考验。

  水陆空交通全面“停摆”

  上海虹桥站大屏幕上,超过80%的高铁班次标注着刺眼的“停运”字样。滞留旅客王先生攥着皱巴巴的车票苦笑道:“原本6点去南京开会,现在只能在候车室打地铺。”长三角铁路部门数据显示,7日全天计划开行列车仅剩日常的18%。

  浦东机场T2航站楼内,值机柜台前摆放的“航班取消”告示牌排成长龙。东航工作人员刘海燕嘶哑着嗓子解释:“从凌晨开始,我们已取消进出港航班287架次。”与此同时,杭州湾跨海大桥、G15沈海高速宁波段等23条高速公路全线封闭,宁波市区积水路段达47处,早高峰变身“大型停车场”。

  生命至上的防御攻坚战

  在宁波海曙区尹江岸社区,68岁的社工李惠芬凌晨4点仍在敲响老旧房门:“张阿伯,地下室不能待了!”她搀扶老人撤离时,浑浊的洪水已漫过小腿。该社区36处危房居民在台风登陆前3小时全部转移完毕。

  象山县石浦渔港,千艘渔船在防波堤内随浪起伏。“每艘船都用四道缆绳加固。”满身雨水的渔政员陈刚指着港内密密麻麻的船只,“卫星定位显示所有渔船都在港避风。”而在上海临港新片区,建设者们用3米高防浪墙守护着正在施工的东海二桥工程,巨型吊臂早已完成防风加固。

  暗夜中的城市之光

  南京鼓楼区中央门街道,便利店老板陈浩将卷帘门拉开半人高:“需要充电、热水的都可以进来!”店内插座上插满十几部手机,地上堆着志愿者刚送来的应急物资。

  更动人的一幕发生在沪昆高速嘉兴段。因道路积水被困8小时的孕妇张玲在救护车上顺利分娩。“医生通过视频指导接生,高速交警用警车开道护送。”参与救援的护士王薇揭开襁褓,“我们给孩子取名‘沪生’,纪念这次特殊的生命接力。”

  韧性城市的进阶之路

  “这次台风暴露出部分地下管网设计标准不足。”浙江省水利院总工程师吴敏指着宁波老城区积水画面,“有些排水系统仍按1年一遇标准建设,需提升至3-5年一遇。”

  上海防灾研究所的监测数据显示,陆家嘴超高层建筑群在14级风力下位移仅8厘米,远低于安全阈值。但研究员李明提醒:“交通枢纽的应急疏散能力仍是短板,虹桥枢纽今日滞留旅客超2万人。”

  在杭州城市大脑运营中心,大屏实时跳动着10万余个物联网传感器数据。“通过AI预判,我们提前6小时对134个易涝点部署抽水设备。”值班长周涛展示着动态预警图,“但部分老城区传感器覆盖不足,这将是下阶段重点。”

  风雨后的启示录

  当“贝碧嘉”减弱为热带低压西行,长三角开始清点伤痕:宁波32个乡镇受灾,直接经济损失预估18.7亿元;上海浦东200余棵古树倒伏;太湖流域水位逼近警戒线...

  “台风是检验城市韧性的压力测试。”南京大学城市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陆健在灾后评估会上强调,“未来需要建立跨省市应急物资智能调度系统,将长三角防御体系从‘单点抵抗’升级为‘网络协同’。”

  那些风雨中的画面已刻入城市记忆——便利店透出的暖光,救护车顶闪烁的蓝灯,社区干部嘶哑的呼喊...当机械防汛遇上人间温情,才是真正的韧性之源。

  台风过境48小时特别直播

  扫码直击长三角灾后重建现场

  看电力工人百米高空抢修特高压线路

  听农技专家深入浸水农田救秧苗

  追踪“沪生”宝宝的最新动态

责任编辑:宗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