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跨越海峡的执行和解 三方受益
来源:今晚报 2025-11-24 08:36:26

  “法官,欠我钱的人都找不到了,还能有什么办法?”“我们发现房子还有人住,这可能就是突破口!”谁也不曾想到,这段执行法官与申请执行人的对话,竟引发了一段跨越海峡的暖心故事。两个月后,这场涉及两岸同胞的合同纠纷执行案件,申请执行人井某不仅拿回了全部欠款,远在台湾的被执行人林某的女儿也收到了应得的财产份额,就连银行也收回了逾期贷款。

  消失的被执行人

  今年4月,申请执行人井某要求依法拍卖被执行人林某名下位于本市红桥区的房产以实现债权,但林某系台湾同胞,几经查找仍下落不明,案件执行一度陷入停滞。“如果终本,这个案件基本再无继续执行的可能。我们必须尽全力找到案件突破口,不让生效判决成为‘法律白条’。” 承办法官吴启敏与助理刘晶决定从涉案房产入手调查。

  当二人来到房屋现场时,发现屋内有人居住的痕迹——未取的快递、日常用品的摆放,都暗示着这里并非“空房”。执行团队通过物业公司核实,该房屋的物业费一直由丁某交纳。这一线索让执行工作看到曙光,但进一步调查结果却让案件再生波折。

  原来,林某已去世,丁某是林某的前妻,二人已在林某病重期间离婚,丁某长期在河南老家生活,他们的女儿林小某则定居台湾。涉案房产因林某病重导致按揭贷款逾期,抵押权银行已在其他法院申请执行,林某与丁某均被采取信用惩戒措施。

  寻找“最大公约数”

  如果按照程序走,只剩下了房屋拍卖这一条路。梳理案情后,法官发现,房屋拍卖难点远超想象:被执行人林某去世后,要想拍卖房屋,需由其继承人继承并通过执行异议程序成为本案被执行人而进行拍卖,其女儿林小某是法定继承人,但涉案房产的债权数额已接近甚至超过房产价值。若林小某放弃继承,需通过街道或民政部门担任财产管理人,而两岸法律差异带来的文书送达、继承权确认等程序,将使案件陷入漫长等待。法官在多次沟通中发现,申请执行人井某、丁某其实有着共同的诉求——尽快处置房产。

  “法官,您一定要尽快拍卖这个房子,要不然这钱更要不回来了。”井某曾多次催促法官。井某的普通债权在银行优先债权的罚息增长下不断被挤压,随时可能面临无款可收的风险。“法官,我现在出门连高铁都坐不了,请赶紧把这事儿处理了吧。”丁某则因信用惩戒无法正常生活,急需解除限制。针对这一突破口,执行团队展开了耐心细致的协调工作。

  跨越海峡的司法温度

  各方终于达成初步共识。接下来就是捋顺法律程序。法官先指导丁某赴台湾办理继承公证等文件,执行团队第一时间组织丁某、林小某与井某、抵押权银行代表面对面协商,最终签署和解协议,明确了林小某应保留的财产份额。通过执行异议程序将林小某变更为被执行人后,法院立即启动拍卖程序。今年6月,涉案房产顺利拍卖成交。拍卖款按协议分配,最大化保障各方权益:井某足额受偿,丁某的信用惩戒措施依法解除,林小某拿到了应得的财产份额,抵押权银行也及时收回了逾期贷款。

  “感谢法官跨越海峡的努力,不仅帮我拿回了欠款,更让这起拖了几年的纠纷有了圆满结局。”申请执行人井某手持执行款收条,向天津市红桥区人民法院执行法官连连道谢。

责任编辑: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