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治之力 护烟火日常
来源:山西法治报 2025-11-17 17:54:46

  作为营盘街道平阳路三社区党委书记,多年来,我与同事们始终致力于基层普法与依法治理工作,深感责任重大。这项工作虽看似平凡,却需要我们倾注满腔热情与细致耐心。我们传播的不仅是法律条文,也是居民“遇事有底气”的安全感;我们实践的不仅是岗位职责,还是让法治成为群众可感知、能运用的日常准则。“八五”普法所倡导的“精准普法、法治为民”理念,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不追求理论的高深,而是让居民形成“遇事先想法律、解决问题依靠法律”的自觉,这才是最扎实的法治实践。

  从“曲高和寡”到深入人心:让法律“活起来”

  在普法实践中,我们摒弃了传统生硬的法条推送方式,探索出更贴近群众需求的普法路径,从大家关心的实际问题切入,让法律知识以更鲜活的形式呈现。

  线上宣传方面,我们采用“案例解读+通俗阐释”的方式。例如,针对“邻居养鸽扰民”问题,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相关条款,详细说明维权路径;对于“试用期薪资争议”,用通俗语言讲清法律边界。这一转变有效引发了群众的主动关注,线上互动明显增多。

  线下宣传同样注重创新。我们在商圈、小区设立咨询点,开展互动式普法。群众提出“楼上漏水如何解决”,我们及时解读相邻权规定;商户询问“网购纠纷怎么处理”,我们便告知维权流程。这种互动宣传契合普法常态化、生活化的要求,将法律自然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

  实践中的成功案例证明了这种创新的有效性。在酒吧街开展禁毒宣传时,我们讲解“部分含管制成分的止咳药不得随意销售”的法律规定,居民们纷纷上前咨询药品名称与分类,了解违规销售可能带来的后果,并表示今后一定通过医院处方购买。还有一名老人,起初认为“自己不犯法,没必要学法”,在遭遇保健品诈骗时,想起社区宣传的“诈骗可及时报警”等内容,成功避免了损失。此后,他主动当起社区普法志愿者,逢人便说:“社区讲的法律真能帮老百姓解决问题。”

  从“矛盾难调”到达成共识:找到纠纷调解“金钥匙”

  社区矛盾纠纷多为家长里短,我们总结出了“一问二劝三咨询四指导”的调解方法,核心是在普法中化解矛盾,在调解中传递法治理念:先问清诉求,再用通俗语言讲清法理,最后引导双方依法达成共识。

  例如处理“住改商”扰民问题,有居民将住宅改为小吃店,引发油烟、噪音纠纷。我们向店主说明:“住改商”须经利害关系业主同意,且经营不得影响他人正常生活。随后联合市场监管部门指出,住宅不具备餐饮经营的法定条件,持续违规将面临整改。店主最终认识到问题,主动迁至合规商铺,并坦言普法让他“心里更有底”。

  另一起欠薪纠纷中,5名农民工被拖欠工资,包工头失联。我们引导他们学习相关法律,明确欠薪违法,并讲解维权途径:可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同时提供考勤记录、工资欠条等法定证据。最终他们通过劳动仲裁讨回工资,并表示学法维权才是真正的“护身符”。

  我们体会到,调解不是“和稀泥”,而是通过普法讲清责任与依据,让群众明明白白达成一致,这才是依法治理的核心。

  从“社区独奏”到“群众合唱”:收获双向成长“暖力量”

  依法治理需要共建共治,关键在于激发群众参与热情。在社区矫正工作中,工作人员通过入户走访、发放普法资料等方式赢得信任。一名曾因过失犯罪被判处刑罚的居民掌握家电维修技能,但缺乏重返社会的信心。经工作人员鼓励,他主动成为志愿者,在服务中结合自身经历提醒居民:“增强法律意识,才能少走弯路。”

  社区里,越来越多的“老朋友”积极投身普法。退休教师协助优化宣传材料,使其更贴近老年人;商户代表在法治沙龙分享“合同签订要点”;还有居民发现邻里有“住改商”意向时,主动提醒“这需符合民法典规定,应先征得邻居同意”。这种互动形成良性循环,推动法治宣传覆盖面不断扩大。

  如今,“遇事找法”“依法办事”已成为居民的首要选择。我们将继续深化法治宣传教育,让群众在知法、用法中真正感受到法律保障下的安心生活,而这正是基层治理的根本追求。

责任编辑: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