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建立长城·桑干河环境生态文化司法保护机制
来源:山西日报 2025-11-13 09:47:28

  近日,朔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发布了针对桑干河生态保护“1号”和长城文化遗产保护“2号”司法保护令,并同步牵头召开第一次联席会议,标志着长城·桑干河环境生态文化司法保护机制全面启动。

  桑干河是海河流域重要支流,流域内550余公顷湿地构成京津冀生态安全屏障关键环节,更是当地农业灌溉与居民生活的核心水源地;朔州境内327千米长城绵延古今,涵盖明、北齐等朝代遗迹,其中国家级文保单位山阴县新广武长城遗址,面临自然风化与人为破坏的双重威胁。

  为守护好当地生态与文脉,朔州中院立足地域特征与发展战略,系统性创造开展生态文化司法保护工作,不断破解协同治理壁垒、修复标准不统一等问题。

  “此次构建的司法保护机制,以‘恢复性司法+预防性保护’为核心理念,通过‘审判专业化、协作区域化、修复多元化’三大路径,搭建起系统完备的保护体系。”朔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李晓轩介绍。

  在审判机制创新上,全面推行刑事、民事、行政“三审合一”的模式,集中管辖重大污染、文物破坏案件,并在桑干河沿线及长城遗址设立环境生态文化巡回法庭,实行“驻点审判+季度巡查”,实现生态环境纠纷就地化解、快速处置。为破解专业领域的难题,朔州中院还组建了涵盖水文、生态、文物修复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库,选聘专业陪审员深度参与案件审理调解,以专业力量保障司法裁判的科学性与公正性。

  在机制落地实施过程中,“1+6+N”执法司法协作体系发挥了关键作用。该院常务副院长王永生介绍,以朔州中院为核心的“1”级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会商统筹重大事项;辖区6家基层法院形成“6”级上下联动司法合力;“N”级则整合检察、公安、生态环境、水利、文旅等部门及企业力量,深化“河长+院长+警长”联动执法模式,构建起“问题发现—协同处理—整改销号”的全链条治理闭环。

  此外,朔州中院同步推进普法宣传常态化,通过组织志愿保护行动、定期发布司法保护令与白皮书等方式,持续提升公众生态文化保护意识,凝聚全社会参与合力。

  “我们希望,在2026年前可以实现桑干河全流域、长城重点段司法保护全覆盖,并建立一批环境资源审判过硬团队,完善一批环境资源司法保护配套机制,推出一批典型案例,以此打造出文化遗产、生态保护的‘朔州样板’,为资源型城市生态司法提供范式。”李晓轩表示。

责任编辑: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