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城市街头的法治宣传栏到乡村院落的“民法典小院”,从青少年“普法小课堂”到企业车间的“法律明白人”工作站,自2021年“八五”普法工作启动以来,运城市始终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根本遵循,紧扣重点对象、创新宣传载体、深挖地域特色,推动普法工作实现从广覆盖到精准化、从形式化到实效性的深刻转型,让法治阳光遍洒河东大地,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法治动能。
构建“三维闭环”保障体系
夯实普法工作“四梁八柱”
“以前普法是各干各的,现在有了责任清单和考核督导,各部门攥指成拳联动起来,劲儿都往一处使。”谈及“八五”普法的显著变化,运城市司法局一名工作人员深有感触地说。为确保普法工作落地生根、取得实效,运城市精心构建“高位统筹、责任闭环、资源保障”三维闭环体系,为普法工作筑牢坚实的“四梁八柱”。
运城市委、市政府牵头抓总高位统筹,批转实施“八五”普法规划,运城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相关决议,通过召开全市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会、守法普法协调小组专题会等形式破解重大难题,构建起“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良性工作格局。在此基础上,运城市创新推行“年度清单+五年评议”机制,每年将70家市直单位的普法任务细化量化、分解到人,结合法治调研督察、年度专项考核双督导机制,联动市人大、市政协开展专题调研监督,推动普法责任从“纸上”落到“事上”、从“承诺”变为“行动”。
资源保障同样坚实有力。普法经费足额纳入市、县两级财政预算,累计投入1181.02万元;400余人的普法讲师团深入基层宣讲1600余场,1900名普法志愿者参与活动服务5.4万人次,25个法治文艺小分队巡演380余场;精心培养1.3万名“法律明白人”,开展专题培训8.2万人次……一支支专业队伍活跃在城乡各个角落,成为播撒法治种子的“生力军”。
聚焦“三大重点”精准发力
释放普法护航发展效能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既要靠严格执法监管,更要让群众懂法于心、守法于行。”在运城市黄河·汾河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基地,工作人员向参观群众讲解时,这句通俗易懂的话道出了普法工作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宣传是首要政治任务。运城市将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宣传纳入年度工作要点和部门普法责任清单共性内容,实现抓在平常、学在经常、融入日常。通过定期举办专题研讨班、集中宣讲会,不断提升干部队伍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解把握和践行能力;线下精心打造法治文化公园、广场、专栏、长廊等宣传阵地,线上精心制作短视频、图文推送、在线直播讲座等多样化内容,开办“法治宣传进行时”专题展播,聚焦生态保护、文物保护等重点领域开展靶向普法,以法治力量护航运城特色领域高质量发展。
宪法与重点法律法规宣传亮点纷呈。宪法宣传主打沉浸式体验,除常态化开展宪法宣誓、晨读等活动外,创新推出“法治+民俗”模式,举办“法治写春联”“法治邮路”等特色活动,情景话剧《法治的力量》线上点击量达13.3万人次,斩获省级政法优秀新闻作品奖。民法典宣传突出“贴近性服务”,在“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主题活动中,制作动漫微视频140余部,“普法云课堂”“民法典小院”等特色载体让法律条文走进群众生活,深受好评。国家安全宣传巧打“法治+非遗”组合拳,法韵·河东书房精心组织法治剪纸教学,以传统手工艺诠释国家安全理念;新绛县创作的法治主题澄泥砚和木板年画亮相央视舞台,让法治文化在传统技艺中焕发新魅力。
服务发展大局,普法工作始终主动靠前。为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组建“法护营商”小分队开展专项普法50余次,建立17个企业“法律明白人”工作站,培育企业“法律明白人”298名;为守护黄河生态安澜,设立全省首家黄河·汾河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基地,组织“青少年法护黄河青春行”活动,编演通俗易懂的普法“三字经”;为助力对外开放发展,在法治文化阵地增设涉外法治宣传版面,开展涉外法律政策解读,并召开“贸法联动护企出海”座谈会,以坚实法治保障为企业“走出去”保驾护航。
实施“分众普法”工程
推动重点人群素养提升
针对不同群体的法治需求量身定制内容,才能让法治观念真正入脑入心、落地生根。运城市精准实施“分众普法”工程,聚焦国家工作人员、青少年、社会公众等重点群体分类施策,实现“关键少数”引领“绝大多数”、重点群体带动全员覆盖的良好效果。
国家工作人员作为“关键少数”,学法用法被摆在重要位置。运城市制定党政主要负责人专题述法工作方案,推动实现市、县、乡三级党政主要负责人专题述法全覆盖,举办的“习近平法治思想暨宪法法律知识竞赛”有40余万人参与。执法人员通过46期“行政执法大讲堂”、4期专项培训实现能力提升。普通干部则依托法治图书角、旁听庭审等活动养成常态化学法习惯。
青少年是法治建设的“未来一代”,运城市精心实施“法护春苗”行动,“普法小课堂”实现全市中小学全覆盖,法治副校长配备率达100%,垣曲县相关经验被央广网报道,阅读量达69.5万次。在全国学生“学宪法讲宪法”总决赛中,运城学子斩获1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依托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青年之家、校外少先队实践基地开展沉浸式活动,让青少年在亲身体验中厚植法治信仰。
针对社会公众这一“广泛群体”,运城市依托“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12·4”国家宪法日等重要节点,开展“法治大篷车”“送法赶大集”等活动200余场,覆盖群众100余万人次。线上开设14个普法专栏,制作发布千余部普法作品,推送1870期“普法日历”,夏县法院《权益往事》、市检察院《正义来敲门》等作品荣获全国奖项。19个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充分发挥引领作用,让尊法学法守法成为群众的自觉追求。
打造“河东法治文化”品牌
增强文化浸润感染力
“盐池、凤凰是运城的标志性文化符号,我们把这些元素融入普法IP设计,让法治文化更具地域辨识度和亲和力。”运城市司法局普法与依法治理科科长郭红英介绍道。运城深度挖掘地域文化资源,推动法治文化与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文旅资源深度融合,精心打造独具特色的“河东法治文化”品牌。
阵地建设实现“全域覆盖、多点开花”。运城市全面建成市、县、乡、村四级法治文化阵地,13个县(市、区)均建成标准化宪法宣誓场所,14个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18个行业主题法治阵地投入使用。红色法治阵地、沿黄法治文化集群、“法韵·河东书房”等特色阵地各具亮点,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感受浓厚法治氛围。
文化阐释注重“创新转化、活化传承”。联合运城学院系统梳理河东法治文化资源,编制完成《运城红色法治文化遗存目录》。精心推出“法源河东、循法文化游”等8条法治文化体验线路,采用“常态化宣传+主题日活动”模式激活阵地效能,推动法治文化阵地从“静态展示”向“动态活用”转变。聚焦沿黄县(市)法治文化带建设,成功举办“法护黄河安澜新卷”黄河法治文化探寻活动,全力打造黄河流域普法宣传的“运城样板”。
活化利用推动“深度融合、双向赋能”。“法小荷”“法小东”卡通IP形象深受群众喜爱;在蒲剧、垣曲镲、河津干板腔等地方特色文艺形式中创新植入法治元素,其中蒲剧《桃花峪的春天》线上观看量达104.2万人次,线下巡演26场,实现法治传播与文艺魅力的同频共振;夏县司马温公祠的沉浸式法治演出、绛州文化保护法庭的实践探索,让法治文化与文旅产业共生共荣,为运城法治建设注入深厚文化底蕴。
在运城,法治已悄然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行为自觉。站在新的发展起点,运城市将持续深化“八五”普法工作,让法治春风吹遍乡野、浸润河东,为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运城、平安运城贡献更加坚实的法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