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阳泉市总工会的法律顾问,我长期扎根于工会法律服务一线,参与并推动了多项职工普法工作的开展。“八五”普法期间,我和团队始终以职工需求为导向,以多元普法为载体,努力让法律真正成为职工可信赖的依靠。
我的普法之路,由无数个深夜依然亮起的手机屏幕和闪烁的聊天窗口筑起。“律师,公司单方面调岗降薪合法吗?”“下班路上摔伤算不算工伤?”这些来自职工急切的咨询,是我开展普法工作的最初场景。
起初,我以为精准回复法条、给出专业结论便是终点,但我很快意识到,职工需要的不仅是一个答案,更是一份能够安抚焦虑、给予支撑的力量。于是,我开始尝试用图表解析工伤认定路径,借助真实案例将复杂的法律程序转化为有温度、有情节的故事,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拆解成“入职避坑指南”“维权三步走”等通俗短文。“谢谢您,我听懂了,心里有底了。”当这样的回复出现在屏幕上,我深刻体会到,普法不是单向灌输,而是一场温暖的双向奔赴——法律之光,正是藉由这样的互动,穿透屏幕,照亮他们心中的困惑。这根细细的网线,也成为我守护职工权益的“第一道防线”。
我的工作场景,也逐渐从线上延伸至线下,从事后救济前置到至源头预防。作为工会派驻企业的“法治体检员”,我深入参与集体合同审查和企业规章制度建设。曾经,一份看似规范却暗藏玄机的合同草案、一条意图排除企业法定责任的“霸王条款”,都在排查中得以纠正。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扮演“挑错者”,更致力于成为“普法者”。我不以生硬的否定回应问题,而是从如何实现双赢的角度,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高度,解读法律条款背后的价值导向和潜在风险。一场场研讨会,成为普法的小课堂;一条条修改意见,播下了法治精神的种子。
我的足迹,还留在了招聘会、建筑工地和社区广场。我和工会同事们一起,把“法律直通车”开到职工身边,让普法更接地气、更有温度。我仍记得,寒冬中工友们搓着手、哈着热气,在工棚中专注聆听如何收集证据、申请支付令讨回欠薪;我仍感动,在“尊法守法·携手筑梦”服务现场,一位大姐拿着《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宣传册激动地说:“原来这些权益,国家早就替我们想到了!”这些片段让我坚信,普法不仅在于知识的传递,更在于信任的建立和信心的滋养。它不再是律师的“独奏”,而是与职工同频共振、与社会合力共鸣的“交响曲”。
作为一名工会律师,我既是法治精神的传播者,也是职工权益的守护人。这份工作让我体会到,法律不仅有尺度,也应有温度。未来,我将继续创新普法形式,拓宽服务边界,努力让工会法治宣传如春风化雨,浸润人心,为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贡献专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