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遇到纠纷心里没底,现在孩子们把法律讲透了,就像吃了‘定心丸’!”大同市御河北路社区的普法活动现场,一位奶奶紧握大学生志愿者的手,眼角笑意中满是踏实。这句朴素的感慨,恰是山西共青团“八五”普法的真实写照——当青春力量携法治温度走进社区、校园、乡村,一场场“法治守护青春、青春传递法治”的双向赋能,正在三晋大地徐徐展开。
“八五”普法启动以来,共青团山西省委紧扣青少年实际需求,围绕“组织引领夯基础、宣传教育接地气、实践融合求实效”三大方向系统推进,摒弃以往“念法条、发手册”的传统模式,将法律知识转化为社区案例讲解、校园模拟法庭、乡村互动问答,使法治从抽象条文变为可感知、能运用的成长工具,深深植入青少年心中。
组织引领,筑牢青春防线
“八五”普法工作启动初期,团省委迅速成立由书记张钧担任组长的专项领导小组,印发《共青团山西省委关于贯彻实施“八五”普法规划深入开展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的通知》,为全省青少年普法绘制清晰的“路线图”。“我们着力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入脑入心入魂,累计培训班子成员及中层干部120余人次。”团省委副书记米小兵介绍。法治教育被明确写入《山西省青少年发展规划(2021—2025年)》,并纳入平安建设预青专项考核体系,从机制层面为青少年普法提供坚实支撑。今年,团省委还与省司法厅联合挂牌设立未成年人法律援助工作站,进一步夯实了青少年法治服务的实体支撑。
在基层,普法力量同样扎实有力。团高平市委书记董昱杰介绍,当地遵循“党政牵头、团委主抓、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模式,将普法深度融入共青团主责主业:“我们依托‘青年之家’等阵地,将抽象的法律条文转化为青少年可感知、能参与的生动课程,让法治教育真正‘落地不悬空’。”通过主题团日、队日宣讲及常态化法治广播等形式,普法宣传与日常教育引导同步推进、同频共振。
青春代言,普法也有“青言青语”
“校园普法要多加案例、多搞互动,光念条文没人听。”一位参与“法治进校园”的青年讲师提出的建议,成为山西共青团优化普法方式的重要参考。
“青年既是普法教育的重点对象,更是推动普法落地的‘生力军’。”米小兵表示。团省委着力发挥青年优势,鼓励以“青言青语”解析法律,把专业术语转化为青少年“听得懂、用得上”的生活语言。
大同大学学生路嘉懿在社区以真实案例讲解保健品诈骗套路,老人听得专注;志愿者围绕防拐骗、留守儿童权益等主题开展宣讲,让法律知识融入日常生活。
创新赋能,让法治教育“活”起来
“我们依托共青团新媒体矩阵,发布了《防治学生欺凌》《强制报告制度》等法治动漫3期,普法内容1.3万余篇,让普法‘触手可及’。”米小兵介绍。“八五”普法以来,团省委已制作播出“守护青春”青少年法治广播92期,覆盖3325所学校;连续4届中学生法治征文收到作品5.1万余份;两届模拟法庭吸引省内外70余所高校参与……多元载体让法治教育真正“活”了起来。
高平市在创新形式上持续发力。董昱杰谈道:“我们通过购买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开展‘青’心护航项目,推出模拟法庭、法治情景剧等沉浸式体验,让学生亲身扮演角色,在互动中深刻理解法律。”此外,组织实地参观政法机关、拍摄普法微短剧等方式,也极大激发了青少年的参与热情。
服务护航,法治拥抱青春有温度
“12355,一个电话就有人帮忙。”这是山西许多青少年对法治服务的直观认知。
“八五”普法开展以来,山西12355青少年服务台接听来电14.2万余通,提供法律援助9700余次,成功干预多起青少年自杀危机。2022年,该平台获评全国“12355区域中心”,成为可信赖的“法治守护站”。
“青心护航”法治辅导员队伍同样温暖有力。110名辅导员对39名行为偏差青少年开展“点对点”帮教,将法治教育与心理疏导深度融合,既讲“法理”也谈“情理”,让普法不再是冰冷的条文宣讲,而是有温度的成长陪伴。
实践融合,法治精神扎根生长
在临汾市,华夏社工服务中心被最高检评为“全国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社会支持体系示范建设单位”,成为我省推动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社会支持体系建设的生动实践。与此同时,团大同市委通过系统化试点,推动成立了全省首家市级未成年人犯罪侦查机构,实现了在专业化办案领域的率先突破。
全省122家国家级、96家省级“维护青少年权益岗”单位,累计开展“权益岗在行动”系列专项活动1300余场,覆盖230万人次,相关经验9次被团中央权益部公众号摘编推广。更具建设性的是,山西共青团还主动参与地方法规建设,协助修订《山西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参与起草我省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条例,以青春之力为健全青少年法律法规体系添砖加瓦。
青春回响,法治种子已破土发芽
“现在遇到事儿,我第一反应是‘有没有法律能帮上忙’,而不是慌慌张张不知道怎么办。”盂县第二中学八年级学生陈林茜的话,道出了法治教育在青少年心中留下的深刻印记。从参加国家宪法宣誓仪式,到在模拟法庭中扮演公诉人,她在一次次实践中理解了规则的意义,也懂得了“法律是保护自己的武器”。
家长郑女士的体会则更显温暖:“孩子看完法治动漫后,会拉着我讨论‘如果遇到陌生人给零食该怎么办’,还会给我讲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家长要多关注孩子心理的条款。”在她看来,孩子不仅自己学懂了法律,还成了家里的“小小普法员”,一家人的法治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共同提升。
而对大同大学学生路嘉懿来说,这段普法经历更点亮了他的职业方向。“当看到社区老人听完防诈骗讲解后,小心翼翼把‘12355’号码存进手机时,我突然觉得法律特别有力量。”如今,他已着手准备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未来想做一名真正的法律工作者,把这份守护继续传递下去。”
从懵懂的学生到普法志愿者,从迷茫的少年到坚定的追梦人——这些在法治滋养下悄然改变的成长,正是山西共青团“八五”普法绘就的动人图景。每一株“新苗”的拔节,都在见证着法治与青春相遇的美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