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筑牢法治之基,压实全面依法治区政治自觉
压实全面依法治区建设主体责任。区委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全面依法治区建设全过程,常态化开展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教育,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纳入理论学习中心组年度学习计划,作为党校年度干部教育培训的必修课程,区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坚持定期专题学法,认真落实党政“一把手”年度述法制度,不断提升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能力水平。
带头履行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去年以来,先后11次就依法治区工作作出指示,6次参加法治相关会议及宣传教育活动,4次围绕法治相关工作开展调查研究,坚决压实第一责任人责任。
强化督察考评“指挥棒”作用。按照“督考一体”原则,我们坚持聚焦群众关心关切的重点领域开展精准化、“小切口”督察,强化法治监督与纪检监察、检察监督协作配合,推动将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纳入区委巡察的重点内容,作为领导干部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评价依据,加大法治建设考核评价的赋分权重和结果运用。
二、践行法治之力,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创优法治化营商环境。出台了《平城区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办法(试行)》,组建高水平法律服务团队,针对百盛、中车大同等开展常态化“送法进企业”活动。全面推动“证照分离”改革,已完成改革事项33项,12项高频事项下沉街道,实现了“同城通办、就近可办”。将与企业、群众息息相关的40多项高中频事项全部纳入综合窗口受理,达到审批事项办理“只进一扇门”的效果。政务大厅推出帮办代办精准服务,持续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全面推开“容缺办理、承诺审批”,545个事项实现网上办。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和省市实施细则,严格落实合法性审查制度,切实发挥法律顾问作用,推动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区财政坚持每年拿出专项资金为各街道、各部门聘请法律顾问,组织法律顾问参与会议决策、规范性文件审查、信访案件办理等工作,全面提升基层依法行政能力水平。
强化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我区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提高行政执法队伍能力素质,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对近三年重点行政执法单位行政处罚案卷开展“回头看”评查。创新推出“执法先送法”“智慧监管”等经验做法,探索建立起涉企行政执法案件经济影响评估制度,社会反响良好。
优化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工作。聚焦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目标,从发挥行政复议主渠道作用、强化败诉治理、履行法院生效判决、探索行政争议源头治理等方面入手,纵深推进依法行政。区级层面将调解和解贯穿行政复议和诉讼案件办理全过程。去年以来,按照“一会多案”原则组织召开重大复杂案件协调会30余次,被诉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实现100%。
三、厚积法治之势,全面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
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作为全省人口第二大区,我区坚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中心整合法院、公安、司法、信访等30余家部门资源,吸纳行业性调解组织、法律顾问、心理服务团队等社会力量入驻,通过“常驻+轮驻”方式,让群众便捷享受“全链条”服务。中心运用“督办提醒卡”机制,创新“三色预警”模式,构建起“调解优先、分层递进、司法兜底”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体系。
推动法律服务提质增效。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创建永泰街道等4处省级“枫桥式”司法所,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三级网络体系,去年以来为群众提供免费法律咨询超5000人次。积极吸纳“两代表一委员”、律师、心理专家等优秀人才加入调解员队伍,构建诉调、警调、检调、访调、政调“五调联动”机制,推行“155”工作法,常态化开展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去年以来,1274个网格和231个人民调解组织成功调处各类矛盾纠纷2万余件,对符合政策的困难群众第一时间开展司法救助,累计救助100余万元。
大力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我区认真落实“八五”普法规划,压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全区建成普法志愿者管理站22个,普法志愿者登记注册达1万余名。拓展法治文化阵地覆盖面,打造迎宾和永泰街道2处大型法治文化宣传阵地。全区50所中小学和幼儿园全部配强法治副校长。扎实开展“4·15”国家安全教育日、“12·4”国家宪法日、“法律七进”“领导干部旁听庭审”等普法宣传系列活动,党员干部和群众覆盖近万人次。创新开设“司法所长说”系列普法栏目,在文兴社区推出“云”普法直播,持续擦亮平城法治文化名片。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更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我将持续发力,纵深推进平城法治建设,持续推动全面依法治区行稳致远,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山西、法治山西贡献平城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