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福建福州游神活动现场,一网红扮演成“赵世子”的样子,引起网友不满。2月20日,网红和摄影师相继删除相关视频,并在道歉视频中说:由于是外乡人,对当地文化没有进行深刻了解。
为何这个网红会翻车?有网友打了个比方,就像在祭祖时有人装扮成祖先的模样站在一边,接受众人的香火和祭拜。不少网友认为,这是一种很冒犯且不尊重的行为。
游神迎神是春节期间福州的民俗活动,也是当地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受当地人重视和喜爱。作为传播者,本应“入乡随俗”,在了解、尊重文化的前提上进行创作,而不是随心所欲地扮演,毕竟游神是正式的祈福场合,而不是游乐场所。
其实,非遗并非不可触碰,恰恰相反,它非常需要年轻人的参与,也需要网络流量“出圈”。近年来,我国就有不少年轻人加入到非遗传承的大军中,为非遗带来了巨大的流量,在向人们展示非遗魅力的同时,也激发了人们的消费需求,进而推动非遗的产业化传承。而年轻人也在流量中实现了自我价值,并成长为拥有千万粉丝的“网红”。
95后湖南妹子“江寻千”,为掌握国家级非遗“确山打铁花”的技艺,专程赴河南拜师非遗传承人杨建军,最终成为第七代传承人,创新的打铁花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出新光彩;“国风”变装博主朱铁雄凭借“丝滑”的特效变身,让网友大开眼界;美食博主南翔大胆创新古代宫廷名菜,为中华传统美食的传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更有不少年轻人走向海外,推广非遗文化,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开新路。
不仅传统技艺“出圈”,不少传统民俗文化也流量大涨。笔者网上发现,不少90后、00后热衷于游神表演,他们将平时苦练弹跳、摆手动作的视频发到网上,收获了网友的点赞和关注。而最近,潮汕年轻人帅气有力的“英歌舞”更是把年味拉满,气势磅礴的舞步不仅火遍全网,还火到了国外。年轻人通过网络平台,让这些非遗又“活”了起来、“潮”了起来。
网红扮演“赵世子”翻车事件警醒更多人,传播者要对非遗心存敬畏,不要把非遗带偏了方向,更不能哗众取宠,只做表面功夫,哪里有热度就往哪里蹭,哪里有人气就往哪里钻,甚至没有热点制造热点。如果只是以炒作来吸引眼球,不惜逾越道德、法律的红线,必然有一天会被流量反噬。
对非遗最好的保护是使用。比如,不少人采用“非遗+直播”的形式,极大地提高用户的互动热情,让内容更具传播力。此外,“非遗+文创”“非遗+会展”“非遗+研学”等多种方式,也为非遗文化注入流量热度,吸引不少网友关注……除了形式的创新外,内容上的创新也非常重要。相关部门可以鼓励年轻人与传承人结对,将年轻人的消费习惯和需求进行“再设计”,把传承人的传统手艺融入现代生活,通过“深挖掘、年轻化、新表达”,打造大家喜闻乐见的“青春版”时尚文化。凡此种种努力,相信会实现非遗和流量的“双向奔赴”。
来源:浙江法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