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飞快向前,绵延千年的团圆时刻正大步向我们走来。列车飞快奔驰,日新月异的交通基建正努力带我们回家。
向家奔赴的漫漫征途、到家团圆的暖暖时刻,我们又一次感受到时间的相对论——无论交通如何便捷,归途之上,时间总是如此蜗行;无论假期时长几何,相聚之中,时光总是如此飞逝。
密集的人潮人流、拥挤的车站车厢,从来都是春运大镜头中的主画面之一。在这向家而行的路途,我们或许还可以构建空间的相对论,让拥挤的归程成为更温馨的旅程。
举起望远镜眺望,变幻莫测的天气、超大规模的“迁徙”,让每一个人舒心平安回家是极为复杂的“大项目”,更是极了不起的“大工程”。
同时,我们也从不无视,在“拥挤”的春运之中,一些“磕磕碰碰”的“片段”插入春运的“大镜头”。车厢之中,静音与否的争议、孩童哭闹的争论时有波澜泛起;车站之内,滞留安置的争执从不大的临时安置区域进入广泛的社会舆情空间;道路轨道之上,恶劣天气滞住前行的车轮,负面情绪乘上短视频的“车轮”……
“拥挤”的春运之中,日常难免的“磕磕碰碰”,让本就非常拥挤的车站车厢道路“挤到心上”。
“拥挤”的环境之中,强调规则意识、诉求是非判定、声讨个人行为……诸此药方似乎有些失去灵丹妙药的功效。
或许,少一点严苛,多一些宽松,我们能在“拥挤”之中获得更多一点的“舒适”。
“你的自由”与“我的感受”是根本相通的。无论是静音与否,还是孩童哭闹,或者是进食就餐,于个人而言,对乘坐秩序和车厢环境理解存在的差异在所难免。只是进入公共场域,每个人都成为群体之一员,更需要从群体的视角观察个人的行为,以一方之自由否定他人之感受的扬此抑彼就显得不适,以一方之感受否定他人之自由的非此即彼也显得过度。此时此地,或许不苛求绝对的规则标准,基于现场范围大多数的人感受反应,对自己的自由或感受稍稍退让,比要求确定的是非判定更能纾解身边和心中的“拥挤”。无论是热心同乘还是乘务人员,站在此时的争论场内,我们都不要苛求他们判定绝对的是非对错,让各方的自由和感受退回到大多数人接受的范围或是更优之解。
“围观发声”与“声讨发难”是可以相离的。无论是有些过激的表达,还是稍稍出格的行为,在春运的场景之中,或许更加容易拨动舆论场域的琴弦。对这些多少偏离公众基本常识和朴素情感的言语和行为,围观以视之,发声以批评,极为正常和十分必要。但是,以秉性嚣张跋扈去声讨,以网暴恶言攻讦去发难,可能让春运的舆论场域愈发“拥挤”。此时此地,或许止于围观发声,止于就事论事,比苛责追击更能纾解舆论场域和情绪情感的“拥挤”。无论是线下还是网上,站在此时的舆论场内,我们都不要以过度的道德评判苛责人格,让问题发生的讨论限缩于事件点位或是更优之解。
春运之途何以温馨平安?这里有着交通基建的“硬基础”,亦有宽松“空间”的“软环境”。
让我们在“拥挤”的春运中艺术地构建宽松的“空间”。
来源:浙江法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