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帮“热情”男孩找到边界感?
来源:黄河青年网 2024-03-04 08:31:04

  在学校这个大家庭中,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然而,由于性格、家庭背景、学习成绩等方面的差异,一些学生常常在人群中默默无闻,校园活动则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展现平凡之美的舞台。

  通过活动,学生们可以展示自己的才艺、特长和兴趣爱好。这样的机会让学生获得成就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所在,同时,活动也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相互了解、相互鼓励的平台。这种互动不仅能让学生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力量,还能让他们更加珍惜班级这个大家庭,找到归属感。

  特邀班主任

  宁波市鄞州高级中学

  高级教师

  宁波市骨干班主任

  直属成长指导站首席导师

  虞淑燕

  故事1

  一次音乐表演,让平凡的他被看见

  在传统文化节主题晚会上的表演顺利结束后,那个男孩获得了满堂掌声和欢呼声,我想这不是结束,而是全新的开始。

  在开学第一天,小G同学热情地和我打招呼;积极地参与大扫除;大热天主动带着一帮男孩子去体育馆扛新书,热情地分发,给我留下了好印象。但是开学后,这份“热情”又经常出现在自修课、课堂上、熄灯后的宿舍里,以至于慢慢引起了其他孩子的不满,认为这是噪音甚至是扰乱,从私下提醒无果到发生了激烈争吵,各有说辞。小G同学认为自己初中也这样,高中已经注意了,为什么不被接受,认为来自农村的、普普通通的自己是不被同班同学接受的,从而变得暴躁、敏感和不自信;其他同学认为他不尊重公共空间。

  作为班主任,站在中间一方,两头谈话,暂时平息了硝烟,但是我知道并没有解决问题的根源。面对越来越不自信的小G,如果一味地劝他注意自己的言行,只会让他更加边缘化。我想,他需要的是“被看见”。

  正好,学校的文化节开始招募演员了,需要一个会吹唢呐的同学加入说唱组合。我知道小G会,便推荐了他。之后我问了音乐老师面试的情况,被告知不够娴熟。我再三说回家让他再练练吧,下周再试试看吧,说了不少这孩子需要更多鼓励的话,希望平凡的他能有被看见的希望,音乐老师同意了,说过个周末再让他来试试。

  回班级后,我没把背后的故事和小G说,而是一个劲鼓励他不要随意放手,既然已经知道曲目了,那就铆足劲练习。他也听进了,整个周末在家练习、校对曲谱、请教老师、又与老师连线告知进展,这一番积极的表现也感动了音乐老师,这节目就敲定了。

  之后,我多次在班级里表达,整个文化节的节目是要经过多轮筛选的,能上舞台就代表了认可。当同学们知道小G的节目被甄选上后,表达了喜悦与祝贺。那一刻,我看见他害羞了,之后的每一次彩排,格外积极。在整个过程中,我经常会找机会与他沟通学习与活动的平衡、集体与个人的价值观、自由与自律的差异等,他知道我在敲打着什么,我明白他也听进了不少,因为我看见他身上悄悄起了变化,每次彩排回来进教室动静小了,自修课抓紧赶作业了,他内心的希望在一次次鼓励中被看见了。

  正式登台的那天,用“炸裂”两字形容当天的表演也不为过,这少不了音乐老师的编排,少不了组合一次次的磨合和配合,更少不了他内心的那一份“相信”,相信他人的信赖和自身的实力,正是这一份双向奔赴的相信,让他被看见。

  台上的热情与台下的兴奋融为一体。表演结束,我告诉他全班为他鼓掌,他腼腆地说:“我看到了。”期末阶段,大家都忙忙碌碌为迎考准备着,看他投入不少,自修课也挺专注,我知道要改变一个人的习惯还有不少路要走,也许老问题偶尔还会出现,但是我想此时此刻的他,一定感到了自己是被看见的。相信“被看见”的力量,他已在悄悄改变。

  故事2

  一次美食节,让逃避的她被看见

  学期末的那段时间,小W同学总是以各种理由晚自习请假,各种毛病请了个遍,还在变着法子逃避上学,成长手册上多次表达出内心孤独的想法与没有人关心她的失落。与她谈话多次,她总觉得得不到大家的喜欢;和她父母沟通多次,隐约都能觉察出她有逃避上学的情绪。“不能让这股情绪蔓延,不能让她越来越远。”我和她父母达成一致,希望她的父母再忙也要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她父母也意识到了平日的疏忽。

  正值文化节的另一大活动——美食节,紧锣密鼓地准备着,学校要求各班自做自销一款美食。学生们热情很高,天南地北的各种美食漫无边际地畅想,可真正落实到具体制作就犯难了。于是我要求大家,既要考虑美味又要考虑可操作性。没生活经验的大家陷入了沉默,小W自告奋勇地说:“宁波人就包年糕饺吧!”另一同学也举了手,“我外公会做年糕,可以教我们。”其他人都赞同,觉得这口味大家从小吃得惯,一定卖得出去。小W看到自己的提议被大家认可,和大家一起笑着。

  毕竟是孩子,考虑问题会不全面,我不敢贸然提太多否定,我私下和她提了几个小建议,例如不可能现场做年糕,那该怎么办?这么熟悉的口味平时都能吃到,大家会不会没兴趣了呢?全班那么多人如何用好人……

  很快,小W召集开会让大家商量对策,在她的带领下又细分成四个小组,第一组准备进货年糕团,考虑如何保温;第二组准备馅料,要有所创新;第三组布置摊位和销售,吸引顾客;第四组负责现场制作年糕饺,倒班制。通常是做完作业各组要开会,而她作为大组长,小组的会议都需要参加,她变得忙碌,被需要的感觉让她充实起来。同学们在活动中锻炼了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不了的时候,她会主动打电话求助,“爸爸,美食节那天,你帮我们运送年糕好吗?”“妈妈,我们缺包装盒,帮我们网上购买好吗?”接到女儿打来的电话,她爸爸妈妈很高兴地应承着,因为这次接到的不是哭哭啼啼闹着想回家的电话了。

  美食节那天,好几位热心的家长也来帮忙,同学们撸起袖子干劲十足,我看小W忙得团团转,这边让她看看包得怎么样,那边让她看看营业额怎么样,她又去鼓励了几句前台吆喝的同学要大声点。我轻轻地一问,“W老板,年糕饺多少一个呀?”“虞老师,您免费!”

  我给她捋了捋贴在额头上的头发,说:“快去忙吧,大家都需要你!”她笑着跑开了。

  班主任说

  活动传承精神,让希望被看见

  在忙碌而紧张的高中生活中,活动如同一束璀璨的光芒,照亮了学生的心灵。它不仅为学生们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更是让每一个人都有机会被看见、被认可。它不仅能够让学生们展示自己的平凡之美、追求梦想和希望之光、传递爱心和温暖之情,还能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要走进学生的心灵才能深深打动学生,引起学生内心共鸣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活动育人最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打动他们,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润德于心。

  “活动育人”正是基于人的差异性,提出要分别对待每一个学生,旨在让每一个学生在适合自己的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尊严、自信,从而成为一个能充分发挥自己特点和特长的社会贡献者。

  作为班主任,我坚持“让学生在活动中成长”的理念,重视活动的组织和开展,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被看见、被认可、被培养,使学生在温暖积极的场景中有所悟、有所行,发生积极的变化,让希望被看见,为他们的人生打下温暖的底色。

  来源:现代金报

责任编辑:雅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