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让孩子在绘画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刘燕给孩子报了竞赛辅导班,花费了6节课时费,每节均花费不菲。到了比赛现场,老师在网上下载了一张船的照片让孩子临摹,画到一些有难度的地方老师竟直接上手“帮”孩子画。刘燕遭遇的,就是纯以营利为目的的“黑竞赛”。
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为学生发展兴趣、展示自我提供了平台。根据教育部公布的《2022-2025学年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名单》(简称“白名单”),合法合规竞赛共43项(原为44项,其中1项因违规行为被教育部撤销活动资格)。这些竞赛均坚持素质教育导向,以更好促进参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与“白名单”对应的“黑竞赛”,是指那些未经教育部门审批或备案,或者超越审批或备案范围,擅自举办或参与举办的面向中小学生的各类竞赛活动。简而言之,凡是不在“白名单”内的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都属于违法违规举办的“黑竞赛”。
翻看“白名单”不难发现,面向中小学生的竞赛以自然科学素养和艺术体育类为主,名单内没有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竞赛。为避免升学过程中出现功利化行为,教育部明确提出,所有竞赛的结果都不得作为中小学生招生入学依据,也不得作为中高考加分项目。“白名单”内的合法合规竞赛奖项都不是基础教育阶段招生入学的“敲门砖”“入场券”,违法违规举办的“黑竞赛”奖项自然更不能作为中小学招生入学依据。
“黑竞赛”对参赛学生没有正向意义,为何还有群众上当受骗?有的群众是受到“黑竞赛”主办方蛊惑,以为孩子参加比赛获奖真能助力升学,结果上当受骗;有的群众则明知任何竞赛奖项都不能为孩子升学加分,但抱着“油多不坏菜,奖多人不怪”心理,心甘情愿上当。此外,少数学校未能严格执行招生规定,对各类竞赛奖项高看一眼,无形中增加了各类“黑竞赛”的吸引力。
一方面,各类“黑竞赛”侵害群众利益,必须坚决打击。另一方面,对将竞赛成绩与升学挂钩的学校,也要严肃处理。同时,教育部门、学校、主流媒体等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家长理性看待竞赛作用,结合孩子的兴趣爱好特长有针对性选择参赛项目,主动远离“黑竞赛”。
当竞赛回归本源,“黑竞赛”也就失去了生存土壤。
来源: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