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考后心理综合征” 功夫在考前
来源:黄河青年网 2024-01-19 16:21:47

  期末考试成绩公布后,往往是学生们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阶段,特别是部分没考好的学生,整日灰心丧气、情绪低落,此时,如果家长及教师的心理疏导未能跟上,很可能会产生心理问题,即人们常说的“考后心理综合征”。

  期末考试,深受学生及家长重视。因而,每逢期末考试后,成绩优异的学生快快乐乐开启假期生活,部分没考好的学生垂头丧气,容易引发一些“考后综合征”。

  没考好的情况有三种,一是原本成绩不错,由于想竞争前几名导致的压力太大,或者由于考试中失误造成的没考好;二是本就成绩不好,没考好是必然结果;三是由于生病等自己掌控不了的原因,导致的没考好。在这三种原因中,由第一种情况导致的没考好,特别容易出现“考后综合征”。由第二种情况导致的没考好,如果家长和老师过度责备,也容易导致学生心理及行为上的问题。

  所以,很多老师非常重视“考后综合征”的应对工作,将端口前移,在考试前对“考后综合征”现象进行预防,会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预防“考后综合征”的重点,是探索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例如,在统一考试之外,增加选择性考试,并将选择性考试成绩纳入总分。以很多学生感到难度较大的物理考试为例,部分学生在书本上学物理,感到很吃力;依靠纸笔考试考物理,很难考出理想成绩。如果增加物理实验、科学制作等选择性考试内容,能让部分逻辑思维能力不占优势,但空间想象能力强、形象思维活跃、且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发挥长处。

  此外,还应加大对学生的理想教育及行为习惯的引导。很多学生成绩不理想是由自身导致的。例如,学习目的不明确、不知道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吃不了学习的苦、学习及生活习惯不好等。如果有了明确的人生理想,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就会注重习惯养成,就会通过刻苦努力不断攀登学习高峰。

  预防“考后综合征”,也离不开家长的努力,家长不应仅仅盯着孩子的分数,履行好家长应有的教育职责,提高家教能力才是关键。

责任编辑:雅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