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90后关注养老金融产品
来源:黄河青年网 2024-01-05 09:55:21

  开户人数突破5000万;80后90后成为主力军;存款、基金、保险、理财全面开花……这是个人养老金“试点”一周年交出的成绩单。作为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第三支柱”的重要制度设计,个人养老金走进千家万户后,出现“开户热投资冷”的现象,专家与投资者关于完善税收优惠政策,提高账户年投资上限等呼声也值得关注。

  产品稳定扩容开户热 投资冷

  2023年年末,95后市民陈先生在保险规划师的建议下,最终在个人养老金的产品中,选择购买一款交费到64岁的长期年金险。理由有二,一是用封闭账户管住钱,用年金险做存钱方式;二是想实现到期百万总生存利益,只有这个领取条件符合。

  80后马女士告诉记者,她购买的都是个人养老金存款产品。“前年年末,我买了12000元的三年定期存款,年利率3.4%;去年12月中旬,我又买了12000元三年期存款,年利率有3%。昨天打开一款,三年期存款年利率只有2.8%了。”马女士对于自己锁定收益行为表示满意。

  所谓个人养老金制度,是指政府政策支持、个人自愿参加、市场化运营、实现养老保险补充功能的制度。个人养老金实行个人账户制,缴费完全由参加人个人承担,每年缴费上限为12000元,缴纳的资金由个人自主选择购买符合规定的储蓄存款、理财产品、商业养老保险、公募基金等金融产品,封闭运行,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凭借覆盖面广、门槛低、个税优惠等特点,个人养老金制度一经落地就备受追捧,启动实施一年来,已吸引超过5000万人开立账户,相应的金融产品数量已扩容至700余只,其中储蓄类产品400多只、基金类产品100多只,以及保险类产品近百只,理财类产品20多只。

  “(个人养老金)开户的情况也分很多种,有主动开户的,有被动开户的。据我观察,80后、90后青年都挺关心个人养老金,可开户后很多还是空户(不投资)。”保险从业者王女士告诉记者。她认为新政策有一个市场教育的过程。

  王女士的观察并非个别现象。日前,养老金融50人论坛联合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保险与养老金研究中心在北京发布的《中国养老金融调查报告2023》显示,从试点地区的调查对象开立个人养老金账户情况来看,31.24%的调查对象开立了账户,反映出不少群体参与个人养老金的积极性较高,但仅14.21%的调查对象满额或接近满额缴费,小额缴费的人群占比也相对较多。

  对此,招联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研究员董希淼表示,个人养老金制度试点一年多来,的确存在“开户热,投资冷”等现象,影响因素很多,主要是因为个人养老金制度试点刚刚开始,通过个人养老金账户进行投资期限超长,国内投资者比较陌生,了解和接受需要一个过程。而去年以来,受多种因素影响,有部分养老基金、理财产品由于受资本市场下行影响,出现负收益,低于投资者预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投资者进行投资的意愿。他建议应进一步优化调整个人养老金制度。财政税务部门、金融管理部门应该在税收优惠、产品准入等方面采取更多的支持政策。对个人养老金产品实施税收递延政策后,整体税率还可以进一步降低;对年收入6万元以下的人群,通过个人养老金账户投资如何享受税收优惠还应进一步采取措施。同时,个人养老金账户的投资上限还可以进行适当调整。比如12000元的上限可以调整为24000元,以此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开立账户。个人养老金账户实行封闭运作,目前支取条件较为严格。是否允许参加人在一些特殊情境下(如罹患大病等)提前支取,还可以进一步研究。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基金公司要推出更多符合投资者需求的专属产品。特别是银行要引入更多的同业产品,让投资者有更多、更丰富的选择,提高投资者开户之后的投资意愿。

  四类产品业绩分化基金类产品短期收益欠佳

  “收益,我很关心收益。”95后小豪如此表示。在多数人的既有观念中,养老金产品应该稳健,但部分投资者目前或许难以收获满意的体验。

  个人养老金试点一年,摆上货架的四类产品:养老基金、银行理财、储蓄存款、商业保险,基金的收益率垫底。有关数据显示,全市场共有179只个人养老基金,成立至今超九成亏损,平均收益率为-4.47%。而其他三类产品均录得正收益。

  对此,基金从业人士介绍,个人养老金基金目前主要采用养老FOF形式运作,投资于股票基金、债券基金等各类基金品种。去年不管是股市还是债市,波动和分化程度都较大,影响了基金表现。“养老金投资周期可长达数十年。短期的波动会对收益产生负面影响,但拉长时间,波动会被时间逐渐熨平。”

  来源:青年报

责任编辑:雅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