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瑞幸咖啡师“烂手之痛”的话题冲上了热搜。据媒体报道,瑞幸咖啡门店员工存在“烂手”的情况。在频繁洗手和徒手接触消毒水之后,部分员工手部皮肤出现皲裂、蜕皮等现象。很难想象,这一双双“烂手”调出了美味的酱香拿铁和生椰拿铁,撑起了全国15000多家咖啡门店。这些照片看着让人心疼,同时笔者也不免心生疑惑:咖啡师洗手频次是适当还是过当?
瑞幸咖啡官方客服专员回应媒体说,瑞幸的清洁卫生标准是严格按照国家食品安全法和相关标准制定的,网友所反映的洗手及使用消毒液等均属于正常工作流程。但据媒体调查,按照瑞幸咖啡门店规定流程,一名员工在8个小时工作时间内至少洗8次手,清洗抹布22次,触碰消毒水22次。如果触摸过头发、鼻子、私人物品等都需要洗手,双手要揉搓20秒以上。而且,所有的清洁工作都会被摄像头“监视”,若被发现违反规定,轻则扣绩效,重则全店卷铺盖走人。
国家食品安全法确实有规定,食品生产经营人员应当保持个人卫生,生产经营食品时,应当将手洗净,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等。至于要洗多少次、用什么洗手、什么样的情况下洗手,这是企业制定的内部规则。笔者认为,作为食品生产企业,经营人员保持个人卫生,防止食品污染,保障食品安全卫生是基本要求。但也要警惕,清洁标准成形式主义,比如要求员工每个小时要准点洗手,每半个小时要更换抹布——这看似严格执行了法律法规,却有过度机械理解法律含义之嫌。而且,“烂手”既够不上职业病,也谈不上工伤,因为它不会对劳动能力产生影响,员工要维权很难。但是作为企业,在细化食品卫生标准的同时,也应尊重劳动法,为员工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和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义务。追求食品卫生和保护员工身体健康权,并不是一道二选一的单选题,而是可以都选的多选题,就看企业如何权衡。
据了解,正是卫生标准过于严苛,脱离了实际生活,忽略了可操作性,一些咖啡师在实际操作中选择了“裸奔”,也就是放弃戴手套。据咖啡师们反映,虽然有发放手套,但他们几乎都不戴,主要是因为不方便,比如贴标签时就很碍事,工作效率大打折扣。看来,咖啡师不是不想戴手套,不是故意让自己“烂手”,而是迫于工作不方便而放弃的。
现在市场竞争激烈,作为企业,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更要关注员工的身体健康。咖啡店在保障客户食品安全的同时,也要想方设法为员工提供一个良好健康的工作环境。比如更换材质更薄的手套,适当减少洗手频次,替换使用含有氨基酸、烷基糖苷或者腰果酚这类表面活性剂的清洁产品,提醒员工在工作中戴好口罩,并随时备好护手霜、保湿霜等。
瑞幸“烂手之痛”不管是一种职业伤害,还是一种营销手段,笔者认为,员工是企业重要组成要素,没有健康的员工,何来企业的高质量发展?保住员工健康,是企业的责任,更是义务,千万不要将企业利益凌驾于员工健康权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