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有媒体记者近日调查发现,一些中小学校园周边以及网络平台,都在售卖着一些恶搞食品、问题文具,网上还有一种衣着暴露的“美少女”手办,身上衣服可以被快速脱下。这些面向未成年人的不良产品,令很多家长忧心愤慨。
近期以来,关于网红玩具萝卜刀、网红商品鼻吸能量棒的争论尚未平息,一些“擦边”手办又在学生中流行开来。这些手办存在“软色情”的问题,对孩子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未成年人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心智不够成熟、分析判断和控制能力差,若长期把玩这种“软色情”产品,久而久之会模糊、扭曲其正确的性认知,严重者甚至会诱发犯罪。中小学生用玩具解压无可厚非,也不可“一刀切”禁止,但为何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网红玩具总是按下葫芦起了瓢、接二连三出现?这不得不引起人们关注。
笔者认为,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因为网红玩具更新速度快,在中小学生群体中传播速度快;另一方面也源于监管和引导不到位。应采取源头规范、多维监管的办法,对网红玩具依法综合治理,并开展及时有效的家校引导。
在源头规范方面,监管部门应不断完善质检标准,压实儿童用品生产企业的责任,提高线上线下售卖准入门槛,加大对“新奇特”玩具的抽查力度,切实保障儿童用品质量安全。比如,我国对玩具的质检标准重点围绕材料、质量、设计等可触可见的方面,对玩具上所承载的观念、内容等却没有严格的审核与把关,对此应进一步完善。
在多维监管方面,市场监管、公安、教育、网信等部门要加强联合执法,加大执法力度,强化对学校周边、线上平台等巡查检查。尤其对涉及“软色情”等毒害未成年人精神世界的文具、玩具,“扫黄打非”相关部门应予以重视,对涉色情的非法产品及时依法封禁查处,最大程度压缩该类产品的流通空间。
与此同时,教育部门、学校、家长需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引导,对孩子购买的玩具进行辨别,对孩子购买问题玩具的行为或苗头,第一时间予以纠偏引导。还可以利用公安民警兼任学校法治副校长的有利条件,以此为主题给学生上法治教育课,提升孩子们鉴别、抵抗问题玩具的能力。
同时应看到,一些有害网红玩具是“三无产品”,生产销售均非正规渠道,给监管带来难题。监管部门不妨借鉴“随手拍”举报交通违法行为的形式,邀请社会公众参与监管,根据老师和家长重点关注的问题玩具,摸清销售链条,铲除生产窝点,切实提高执法效率,用强有力的监管规范市场,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