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了,上课去
来源:青年报 2023-12-08 07:45:05

  白天上班,晚上学艺。近段时间,上海年轻人“下完班、上夜校”的夜生活方式在社交媒体中“出圈”。区别于20世纪80、90年代的夜校,这届年轻人热衷的夜校课程更丰富多元,从非遗技艺到传统手艺,从运动健康到生活美学,有的课程甚至“60秒内全部抢光”。

  看似“无用之用”的课程,为何如此受到身处职场的年轻人追捧? 在平凡生活中,始终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善于利用“边角”时间,日积月累地培育发展兴趣爱好,将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热气腾腾,兴致盎然地奔赴属于自己的诗和远方。这或许就是年轻人热衷上夜校给我们带来的有益启示。

  ■06

  每当夜幕降临,这座城市的“夜校青年”便开始行动,这群白天的白领摇身一变为晚上的学生,奔走在遍布全市的各个夜校,感受着长大后还能继续学习的兴奋。“夜校青年”希望在此收获一技之长,但重新坐在教室里学习的过程显然更让他们享受。他们通过上夜校来展示自己对生活的热情。

  青年报记者 郦亮

  “白天白领,晚上学生”

  前晚是白艳晴和小伙伴们这次夜校秋季班海派古典舞的最后一节课,大家已经可以完全舒展地来跳一支舞了。一曲《滚滚红尘》酣畅淋漓,现场所有的人都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记者对白艳晴说:“你们这支舞很有一点《永不消逝的电波》的感觉。跳得很飒。”白艳晴则说:“希望下一次课程还能够抢到。”

  青年白领白艳晴为了抢上海市民艺术学校的课确实大费周章。去年夜校春秋两季,她都报到了汉服舞班,但就在学习已经渐入佳境的时候,今年却怎么也抢不到这门课程的名额了。最后还是通过预报名和面试,考进了现在这个海派古典舞的进阶班。虽然跳舞时汉服变成了旗袍,但白艳晴觉得也很不错,起码让她知道自己对于舞蹈的领悟能力还不错。

  这两年,在一家外企担任财务经理的白艳晴,就是这样过着“白天白领,晚上学生”的日子。每周轮到夜校上课,白艳晴就会匆匆从位于虹桥的公司赶到古宜路上的上海市群艺馆,往往就随便买点干粮,一边吃一边小跑。“晚上7点上课,但大家一般都会早到,做做拉伸,切磋切磋动作。”白艳晴说,上课的差不多都是同龄人,虽然年纪相仿,却有着不同的经历,每次课余大家也都会讲起自己的故事。

  “在夜校,我找回了学生时代的感觉。”白艳晴对记者说,“青年人不就是应该要一直学习吗? 在这里可以感受到一切有关学习的感觉。这让我很放松,一切压力和烦恼都变得无足轻重。”

  上夜校更多的是一种情感需求

  晚上去夜校上一堂课,这是现在不少青年人选择的生活方式。他们拖着疲惫的身体从单位走出来,却又在夜间的课堂上“满血复活”,这种“频道切换”和状态更迭,显然让很多青年人很是享受。

  夜校的民谣吉他班老师刘崟自己也是一个95后,他在上海教了5年吉他,发现有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喜欢晚上来上课充电。“他们对夜校充满了热情。有的人一下班就赶过来,饭都来不及吃,却迫不及待地要向同学们展示自己过去一周在技艺上的一点点进步。”

  就吉他课而言,70%的青年学员都是零基础。刘崟被他们的热情感染,为他们研发了通过12节课就可以完整弹出一支曲子的课程。“知识点和难度都不能太大,以免打击他们的积极性。但是弹出一支曲子的目标要有的,我们就把这个目标分散到十二节课,循序渐进地去学习。”这个学期民谣吉他班教的就是《风吹麦浪》,让刘崟没想到的是,在高涨的学习热情之下,大家学得都很快,有的人甚至已经开始自己找谱子来弹了。

  在夜校教了几届吉他班,刘崟很明显地感觉到现在这群“夜校青年”的变化。过去学员读夜校都是冲着获取知识点来的,具体到吉他班,就是希望通过12节课,可以让自己的技艺有一个飞跃。“但是现在的青年人好像更看重情感需求,他们不是刻意要来炫技,而只是很享受这个上夜校学习的过程。”

  对生活永远保持热情

  “对青年人来说,生活还远没有到可以躺平的时候。”白艳晴对记者说,要判断自己有没有躺平,就是要看自己是否对学习依然保持热情。让她感到欣慰的,自己仍然为抢不到夜校的课程而担忧,这说明自己还很热爱学习。“现在青年人都在寻找新的娱乐休闲方式,难道休闲就只有吃火锅吗? 学习一样新东西,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这也很快乐。”

  白艳晴平时工作压力很大,但是在一支漫舞中她觉得自己松弛下来,这恐怕正是“夜校青年”的福利所在了。在班上她也碰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人。前几天一个一起学舞的姐姐和白艳晴说,自己的孩子正处于叛逆期,亲子关系有点不愉快,然而每次跳起舞来,她都会感到一种难得的愉快。“可以说,上夜校是每个人表达自己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的一种体现。”

  现在每当夜幕降临,这群“夜校青年”便开始奔波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青年报记者了解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的青年人曾经也非常热衷上夜校,那时一入夜各家夜校便灯火通明,里面坐满了利用下班后的时间来这里疯狂充电的青年人。那时的夜校主要是弥补大学招生的不足,读夜校也能获得文凭,所以夜校以传授知识为主。但是近年的这一波“夜校热”却有所不同。夜校固然也教授知识,但更多是为了满足青年人享受学习过程的需要。

  也因此,各种夜校的形式也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就拿市民艺术夜校来说,这个夜校以教授艺术为主,每周1节课,每学期12节课,力求让零基础的学员通过一学期学习可以掌握一种艺术技艺,从而获得成就感。这个深受青年人喜欢的夜校教学点也一再扩容,目前已增至143个,渗透城市肌理,成为上海市为民办实事项目“社会大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管是过去读夜校拿文凭,还是现在抢课程感受艺术,夜校虽然不一样,但是‘夜校青年’对生活的热情是一样。这一点不会改变。”夜校老师侯琼对青年报记者说。

责任编辑:雅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