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没有彩排。昨天就是历史。历史可以重演,但不能重复。今天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塑造一个明天不一样的自己。
人不仅有明显的差异性,同一个人也具有多变性。一个人的心中同时装着天使和魔鬼。每个人的念头和想法时刻都在不断变化之中。昨天的“可以”,可能就变成了今天的“不可以”,今天的你已经不是昨天的自己。人生没有彩排,诗和远方不知道哪个先来。面对许多不可预期的状况,人本能地会调整自己,以适应不得不适应的环境,调整就意味着变化。
人是多变的。今天的你已然不是昨日的自己,今天西落的太阳也不是早晨东升的红日。每一个人的生老病死都是生命的自然规律,也是其在时间和空间里变化的结果。瞬息万变,无一例外。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四季昼夜更替,人类也顺势不断改变,不断优化。
早晨起床前,最大的愿望是多睡一会。起床以后,最大的愿望是家里人为你准备好了营养早餐。用完早餐后,最大的愿望是上班或上学的路上不要堵车。午餐以后,最大的愿望是可以睡个午觉。下班前,最大的愿望是能够做完手头工作,不用加班。仅仅一天就出现了多种行为方式、多种需求变化。
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思想认识和身体素质也是不一样的。所处的社会环境不一样,我们也会相应地调整目标和生活方式。没有事物是一成不变的,多变性充斥着我们每个人的每一天。婴儿时期最大的需求就是饱腹和家人的爱;幼儿期有了对玩具和漂亮衣服的需求;少年期上学后接触了知识,便希望自己能全面发展,获得老师和家长的认可。各种变化的需求一直会延续到你生命的最后一刻。每个阶段需求不同,环境不同,人就得顺应这种多变而不断改变的自己。
鲁迅先生《故乡》一文中的闰土,少年时是一个朴实、健康、活泼、机灵、勇敢的农村少年,看瓜刺猹、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跳鱼儿等。然而,由于成长中深受环境和处境的影响,到了中年闰土便成了一个神情麻木、寡言少语的人,“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
欲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特性,欲望的无止境是导致人的多变性的根源。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环境会变,你会变,他人会变,各种社会关系也会变。无论是同事关系还是亲情关系、朋友关系,只要关系的双方有一方变了,原有的关系必然也会随之改变。或变得更亲密和谐,或变得疏远甚至决裂。说朋友关系可靠的人,本身就不可靠。可靠是相对的。朋友的关系主体有两个,你和他。有时候是你变了,有时候是他(或她)变了。你有欲望要满足,他(或她)也有需求要满足。
人类战争的根源,归根到底,不外乎是源自人类的生存资源与掠夺者的欲望不平衡所产生的敌对行为。人类的欲望,是人类得以进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在需求的推动下,人不断地改变和完善自己,从而导致人类进化、社会发展与历史进步。好奇心的驱使助推各种发明创造才有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
欲望是把双刃剑。欲望无止境地泛滥,就成了贪婪,它是引人走向深渊的罪魁祸首。一位富翁掉进了湖里高喊救命,一位年轻人划船去救,富翁挣扎着喊,如果你把我救上来我给你1万元。一个浪头打过来,富翁呛了一口水更是恐慌,“快点,你只要把我救上去,我给你5万元”。年轻人一听反而把船划得更慢了,而在水中拼命挣扎的富翁不断开出更高的价位,10万元、15万元、20万元,年轻人慢悠悠地划着船,心想越延迟点时间救起富翁,自己就能得到越多的金钱。就在年轻人打着如意算盘的时候,一个大浪把富翁打入水里,再也没有浮出水面。年轻人万万没有想到,自己本来能获得不菲的报酬,却因为贪婪,间接成了一个凶手。一个人一旦掉进贪欲的陷阱,不但抓不住眼前的既得利益,更没有机会碰触更大的财富,甚至到最后只能是一无所获。
被誉为战争狂人的希特勒,梦想征服世界,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深重灾难,他自己也沦落为欲望的殉葬品,最终在反法西斯同盟国的联合夹击下战败,饮弹自尽。再看我们的身边人,很多人小时候看到别人身上的漂亮裙子,便想着为什么自己没有,进而想方设法得到。开夏利的羡慕开宝马的,开宝马的羡慕开劳斯莱斯的,车本身的功能可能已经不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了,通过座驾标榜自己身份成了目的。欲望本身并不能让人保持快乐。当一个欲望达成的时候,意味着另一个欲望己经开始。中国有一句俗话:站着就想坐着,坐着就想躺着。人总是想达到最舒服的状态,追求最大的利益。我们讲存天理、克人欲,而非灭人欲。
欲望要有,但必须适度,就是适可而止。一方面是自己的欲望满足不能侵害他人的利益,另一方面是不能破坏法律的规定和社会的秩序。人要学会和欲望成为朋友和对手,相互竞争、相互利用、相互抑制。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的多变性,欲望的无止境,就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人变了,对“可以”与“应该”的认知程度相应就跟着变。选择与多样人生为伍,选择和欲望并肩同行,选择成为优秀的人。选择的答案都尽在你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