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回答2023: 从10个科技热词看产业趋势
来源:黄河青年网 2023-12-29 10:53:17

  2023年,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AI大模型掀起行业变革,激荡着瞬息万变的创投江湖。此外,自动驾驶、空间计算、生物科技、卫星通信等领域的创新技术也为我们带来新的想象。在此背景下,回溯这一年的科技热词,不仅是对市场审美的追问,也是探究产业发展趋向的一种尝试。

  ChatGPT 开启AI新纪元

  近日,《自然》杂志公布“2023年度十大人物榜单”,ChatGPT作为非人物被“破例”列入,“虽然这个工具并不算人物,但我们将其破例纳入榜单,以承认生成式人工智能给科学发展带来的巨大改变。”

  ChatGPT是由美国OpenAI公司开发的一款聊天机器人程序,能够通过理解、模拟和学习人类的语言进行对话,其在上线两个月后月活跃用户便达到1亿,成为迄今增速最快的消费级应用。

  在国内,火爆的ChatGPT概念已串起上游算力、中游大模型以及下游应用层等产业链各环节。据东方财富网,目前A股市场“ChatGPT概念”股已扩容至71只,覆盖软件开发、通信服务、教育科技、文化传媒等多个行业板块。

  大模型 “百模大战”澎湃而至

  ChatGPT热潮下,其背后的“大模型”(具有大量参数和复杂结构的机器学习模型)能力为AI产业带来变革式提升,这拉开了国内“百模大战”的序幕。

  百度“文心一言”、阿里云“通义千问”、360“智脑”、科大讯飞“星火”、腾讯“混元”、商汤“日日新”等通用大模型相继面世,与此同时,携程“携程问道”、网易有道“子曰”、蚂蚁金融大模型等具有专业能力的垂直大模型也先后登场,推动人工智能从通用走向行业。据悉,截至今年10月,国内公开AI大模型数量已达238个。

  《达摩院2023十大科技趋势》显示,建立跨场景、多任务的多模态基础模型将成为人工智能发展的主流趋势之一。

  算力芯片 推动数据要素供给

  作为AI产业的底层资源,算力成为今年业界关注的热门领域,这一并带火了AI算力芯片。当前主流的AI算力芯片主要包括GPU、FPGA、ASIC等,其中GPU在训练负载中具有突出优势。

  今年11月,英伟达发布了新一代GPU芯片H200,其性能相比前代产品更加强大,适用于训练和部署各种大型语言模型以及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等人工智能模型。据了解,目前全球GPU市场主要份额由英伟达和超威半导体占据,国内相关厂商有寒武纪、海光信息、龙芯中科等。

  IDC预计,2026年国内智能算力规模将进入每秒十万亿亿次浮点计算级别,2021—2026年智能算力规模年复合增长率有望达52.3%。

  脑机接口 从科幻走进现实

  今年5月,全球首例非人灵长类动物介入式脑机接口试验在北京获得成功,该试验在猴脑内实现了介入式脑机接口脑控机械臂,这对推动脑科学领域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也标志着我国脑机接口技术的突破。

  脑机接口技术是一种变革性的人机交互技术,其作用机制是绕过外周神经和肌肉,直接在大脑与外部设备之间建立一种全新的通信与控制通道。业内认为,该技术在医疗、教育、娱乐等多个领域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今年植入式脑机接口的关注度走高,当前国内企业主要关注柔性电极技术,智冉医疗科技、脑虎科技、微灵医疗等脑机接口企业均有布局。

  头显 迎来“空间计算”时代

  今年6月,苹果在其2023全球开发者大会上发布了首款混合现实(MR)头显设备Apple Vision Pro,并计划于2024年2月正式发售。该头显无需手柄,用户通过眼球追踪、手势操作、语音指令进行交互,将“空间计算”概念带入消费视野。

  而Apple Vision Pro在芯片、显示、交互等硬件端的创新技术,也推动了国内产业链核心零部件及设备厂商加快布局。比如,用于显示的Micro OLED技术受到关注,联想、Rokid、小米、荣耀等企业相继在今年发布搭载该技术的AR/VR产品。有分析认为,Apple Vision Pro的面市有望推动VR行业加速发展,也将为业内其他终端厂商带来机遇。

  人形机器人 进入量产冲刺阶段

  过去一年,人形机器人成为全球科技界的发展热点之一。我国工信部最新印发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大脑、小脑、肢体”等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整机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实现批量生产。

  目前,全球多家机器人企业推出相应产品,探索新兴场景应用。特斯拉“擎天柱”、波士顿动力Atlas、优必选Walker X等已能自主完成复杂的服务和决策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国内企业优必选于日前通过港交所聆讯,成为“人形机器人第一股”。未来,国内人形机器人产业化有望提速,该赛道正从朦胧走向清晰,供给端或将率先繁荣。

  卫星通信 迈向消费级应用

  作为全球首款支持卫星通话的大众智能手机,华为Mate 60 Pro于今年8月上架,其可在无地面网络的情况下拨打接听卫星电话或接发卫星短信。据悉,该卫星通信功能由中国电信基于天通一号卫星提供,适用于户外探险、科考勘探、海洋运输、应急保障等多种情形,这标志着卫星移动通信产业从行业专用领域向大众消费领域拓展。

  值得关注的是,手机直连卫星只是卫星通信走进大众通信领域的第一步。近期,中国电信发布了“卫星即服务S+”计划,旨在构建以卫星域、枢纽港域、地面网域、云池域、终端域、运营域为核心的“SCHOUT”六域能力体系,打造一个完整覆盖“天星、地网、枢纽港、云资源池”的天地云网融合架构。

  自动驾驶 角逐“城市NOA”

  随着生成式AI的发展,大模型的泛化能力有了极大提升,端到端自动驾驶技术也因此受到广泛关注。该技术对规则的依赖度低,具备智能涌现能力和跨场景应用潜力。

  在端到端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下,城市NOA(导航辅助驾驶)成为自动驾驶厂商角逐的新方向——面向城市场景的智能辅助驾驶,车辆可以在城市道路自主行驶,完成跟车、变道、超车、转弯、过红绿灯等动作,最终到达目的地。值得一提的是,城市NOA被视为L2级辅助驾驶的最后一役,亦为向L3跨越的重要一步。

  今年以来,理想、小鹏、蔚来、智己等多家车企宣布全国城市NOA推送日程。盖世汽车研究院预测,到2025年,国内NOA搭载量将突破400万辆。

  室温超导 仍需审慎的爆款概念

  今年7月,某韩国研究团队宣称发现全球首个室温超导材料“改性铅磷灰石晶体结构”(LK-99),称其能在“室温常压”(临界温度为127℃)下展现超导性,随即掀起制备材料、复现实验的狂潮。

  超导指某些材料在临界温度的特殊状态下表现出零电阻和完全排斥磁场的特性。目前全球范围内“高温超导”和“低温超导”都已实现产业化,其中国内上市企业百利电气、中孚实业、西部超导、宝胜股份等均有涉足。

  虽然LK-99的超导性尚未明确,常温常压的室温超导仍处于实验室阶段,但大众对其的关注已在某种程度上说明市场对于科学技术范式革新的热切期待。

  GLP-1减肥药 进击的多肽产业链

  日前,在《科学》杂志评选的2023年度十大科学突破中,GLP-1减肥药成为年度科学突破之首。该类药物模仿了一种名为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的肠道促胰素,最初为治疗糖尿病开发,主要适用于具有肥胖或超重合并症的患者。

  基于GLP-1类药物的巨大市场潜力,国内多肽产业链迎来上行周期。上游原料供应商翰宇药业、诺泰生物、圣诺生物等纷纷加码多肽原料药;位于产业链中游的药明康德、凯莱英、九洲药业等均拓展多肽CDMO(医药领域定制研发生产)业务;下游的华东医药、丽珠集团、恒瑞医药、通化东宝、信达生物、石药集团等数十家药企抢滩研发。

  从进度来看,华东医药的利拉鲁肽注射液、仁会生物的贝那鲁肽注射液于今年7月先后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率先撞线,成为名副其实的GLP-1减肥针。

  来源:每日商报

责任编辑:雅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