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外来物种入侵、野生动物损害人身财产安全等问题引发社会关注。新野生动物保护法积极回应这些社会热点问题,增加了“国务院野生动物保护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加强对放生野生动物活动的规范、引导”等内容。新野生动物保护法还对野生动物种群调控措施予以细化,提出针对种群数量明显超过环境容量的物种,采取迁地保护、猎捕等种群调控措施。
做好野生动物保护工作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新野生动物保护法增加了公益诉讼条款,这有助于检察机关与林草、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等部门在野生动物保护领域形成合力,也有利于提高相关社会组织开展野生动物保护公益诉讼的积极性。
捕集利用二氧化碳
亚洲最大煤电CCUS项目江苏投运
6月2日,国家能源集团江苏泰州电厂50万吨/年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项目正式投产。这是亚洲最大的煤电CCUS项目,其成功投运标志着我国大规模煤电CCUS技术日趋成熟,为我国后续开展更大规模的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CCUS是实现化石能源低碳利用的一项兜底技术,即把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进行捕集提纯,再投入新的生产过程进行再利用和封存。
我国《“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明确提出,瞄准新型电力系统、安全高效储能、氢能、新一代核能体系、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天然气水合物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示范项目。
“捕碳”是为了降低碳排放。自我国提出“双碳”目标以来,节能降碳已成为社会各行业共识。对于碳排放量较大的火电行业而言,既要保证煤电在能源供应中的兜底作用,又要尽可能降低碳排放造成的环境影响。CCUS被视作保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关键技术手段之一。
国家能源集团江苏泰州电厂碳资源开发专项办主任龚海艇介绍,国家能源集团江苏泰州电厂项目完全由我国自主设计、制造、安装,是目前亚洲火电行业技术含量最高的CCUS项目,二氧化碳捕集率大于90%,产出干基二氧化碳纯度大于99%,各项指标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国家能源集团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董事长褚景春表示, 这一项目历经3年的集中攻关,在基础理论、关键技术、核心装备、系统集成和示范应用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项目首次揭示了大型碳捕集系统与电厂热力系统的耦合规律,攻克了多项碳捕集工程技术难题及瓶颈,形成完整的大规模碳捕集科技研发和工艺包设计能力,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和显著的社会效益,可为国家CCUS产业发展提供重要技术保障和决策支撑。
汽车排放标准升级
国六排放标准6b阶段全面实施
汽车排放标准升级是汽车“清洁化”“绿色化”与源头减排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在移动源污染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7月1日起,我国全面实施国六排放标准6b阶段(以下简称国六b),禁止生产、进口、销售不符合国六b的汽车。国六b排放标准提升包括轻型汽车和重型柴油车。
根据国六b要求,车辆每行驶一公里排放的一氧化碳不得超过500毫克、非甲烷烃不得超过35毫克、氮氧化物不得超过35毫克、细颗粒物不得超过3毫克。这些要求对进一步改善空气质量、减少雾霾天气、保护公众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国六b在测试内容和要求方面发生变化。按照实际行驶排放测试和车载排放测试的要求,车辆不仅要在实验室测试环节达到排放标准,在实际道路上也要达到排放标准。这就要求车企加快技术升级,达到新排放标准的要求,提升我国汽车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我国汽车产销量连续14年位列世界第一,汽车保有量达到3.02亿辆。汽车产业升级和排放标准更加严格是大势所趋。国六b排放标准的全面实施,对促进燃油车市场迭代升级以及推动新能源车市场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
我国迎来首个全国生态日
8月15日是我国首个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在“两山”理念诞生地浙江省湖州市举办,主题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湖州市安吉县余村调研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论断。如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在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现场,由生态环境部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完成的《全国生态状况变化(2015—2020年)调查评估》成果正式发布。调查评估显示,2015—2020年,全国生态状况总体稳中向好。生态系统格局整体稳定,生态系统质量持续改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区域生态保护修复成效显著,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逐步提高。全国生态系统格局更加稳定。全国自然生态系统质量持续改善,2015—2020年生态系统质量等级提升的区域面积占比为11.67%,全国优良自然生态系统面积占比超过43%。自然生态系统质量优和良等级面积占比高于低和差等级面积占比。
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组织编撰的《中国生态保护红线蓝皮书(2023年)》在主场活动中首次与公众见面。蓝皮书显示,全国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合计约319万平方公里,涵盖我国全部3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90%以上的典型生态系统类型。
国家林草局在主场活动中亮出我国生态保护的优秀成绩单。数据显示,2012—2021年,全国森林覆盖率由21.63%提高到24.02%,我国成为世界上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过去10年,我国为全球贡献了约1/4的新增绿化面积,居世界首位。不仅如此,我国防沙治沙也走在世界前列。通过深入实施“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我国完成防沙治沙3.05亿亩,53%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初步治理,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实现“双缩减”,重点区域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完善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制度
CCER市场正式重启
10月19日,生态环境部正式公布《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为全国CCER市场重启提供了制度和法律保障,也意味着暂停了6年多的CCER市场正式迎来重启时刻。
CCER,即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是指对我国境内可再生能源、林业碳汇、甲烷利用等项目的温室气体减排效果进行量化核证,并在国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注册登记系统中登记的温室气体减排量,也是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简称CCER交易市场)的交易产品。CCER交易市场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互为补充,共同组成我国完整的碳交易体系,有利于激励更广泛的行业、企业参与温室气体减排行动。
《办法》突出“自愿”属性,强化项目业主和第三方审定与核查机构主体责任,按照“能公开、尽公开”的原则,要求各市场参与主体及时、准确披露项目和减排量信息,全面接受社会监督。
10月24日,生态环境部公布了造林碳汇、并网光热发电、并网海上风力发电和红树林营造四类CCER项目方法学,明确了碳汇开发项目的适用条件、项目边界、计入期和减排量核算方法等内容。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夏应显说,该方法学是自愿减排项目设计、实施、审定和减排量核算核查的主要依据。首批方法学选择了造林碳汇等社会期待高、技术争议小、数据质量有保障、社会和生态效益兼具的4个领域。下一步将分批择优发布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逐步扩大市场支持范围。
近年来,社会各界对全国CCER市场重启的呼声高涨,期待满满。CCER交易市场重启将进一步激发我国碳市场活力,推动减碳技术进步,助力“双碳”目标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