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秒内发出远场大震预警
来源:青年报 2023-12-14 10:02:46

  “200秒后地震到达!”随着警报声响起,这条消息通过电视、广播、街头大屏幕送达市民。随着“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上海子项目”今年10月的竣工,上海正朝着这个目标不断迈进。记者昨天前往上海市地震局,探秘上海地震预警系统。

  通过“地球的心跳”判断地震

  “你看今年6月15日凌晨1点39分34秒,青浦地震发生时,我们的台站检测到了地震波的信号,然后进行快速处理,国家预警中心在7秒不到的时间里,就获得了地震预警的要素信息。”

  走进位于地震局三楼的地震监测预警值班室,可以看到大大小小很多屏幕,其中有一组屏幕上显示的是类似“心电图”的波段。

  “这是‘地球的心跳’——地脉动。”上海地震台高级工程师毕波介绍说,“地脉动会呈现出很特定的规律,各种形态有天然的和非天然的,我们通过它的形状和频率去判断这是什么类型的震动,有的是天然地震,也有的是爆炸塌方之类的非天然震动。”

  地震预警系统醒目的大屏幕上显示新增预警统计、累计预警统计、预警终报震级分布、预警首报用时、预警首报定位台站、预警事件回放等内容。

  “你看今年6月15日凌晨1点39分34秒,青浦地震发生时,我们的台站检测到了地震波的信号,然后进行快速处理,国家预警中心在7秒不到的时间里,就获得了地震预警的要素信息。”上海地震台副台长、高级工程师袁媛点开了预警事件回放的时间链,以今年青浦地震为例,“然后进入国家的一级决策平台,以及上海的二级决策平台。我们只花了29毫秒就接收到国家一级决策平台的信息,3毫秒推送到专门负责信息发布的管理平台,最后推送到我们的预警服务终端,基本上一整个链条从地震的发生到我们预警发布终端,整个流程7秒不到就完成了。”

  全国一张网,这个平台可以接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地震预警信息。上海预警站网作为全国预警一张网中的一个节点,平均台间距约为14公里,这样的台站观测密度,可使得预警系统在10秒内产出地震预警信息。

  200秒内发出远场大震预警

  那么,什么样的地震,是需要市民避险的? 专家科普:不能光看震级,更要看烈度,五六度时人会站不稳,这个时候可以开始作出应急反应。需要强调的是,一旦发生地震,应该因地制宜科学避险,而不是盲目逃生。

  有时候其他地方的地震会让上海有震感,如何第一时间让市民作出准确判断?

  在一台竖屏前,可以实时看到全国各地的地震预警信息,这块屏幕“小身材、大能量”,具备了远场大震预警功能,如果江苏沿海、台湾地区等地一旦发生对上海有影响的强震,可实现在地震波到达之前20-200秒不等的时间,发出远场大震预警。

  突然,警报声响起,工程师向记者演示起预警场景,根据倒计时可以看到,预警地震到达时间可以精确到秒。

  “比方说,某地发生了6.8级地震,这个时候其实我们是没有感觉的,因为地震波还没有来,我们发出警报,倒计时结束后,地震真的过来了,大家其实就已经知道这个地震是海外发生的地震,也能减少老百姓的恐慌。”袁媛表示,“我们的预警信息系统从原来分钟级的速报,跨越到如今秒级的预警。”

  目前,上海地震局不仅在7个区的应急管理局、市气象局、上海燃气集团信息中心、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安装布设10套预警终端用于紧急地震信息发布,还新布设了5个预警终端,分布于5所地震科普示范学校,同时发挥科普作用。

  “我们已对接相关部门,达成合作共识,将地震预警信息服务与应急广播同步建设、同步推广,地震速报、预警信息已列入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清单,后续计划利用上海市预警发布中心各类发布渠道,强化预警信息发布效能。”上海市地震局监测预报与科技处处长裴锋透露,未来上海还将积极拓展电视预警、应急广播预警等第三方地震预警信息发布渠道,让社会公众能通过电视、应急广播等常见手段获取地震预警基本信息公共服务。

  那么,什么样的地震,是需要市民避险的? 专家科普:不能光看震级,更要看烈度,同一场地震不同地区的烈度也是不同的,一般烈度达到四度时会有感觉,五六度时人会站不稳,这个时候可以开始作出应急反应。需要强调的是,一旦发生地震,应该因地制宜科学避险,而不是盲目逃生。

  事实上,上海近年来真正意义上的强烈度地震,是1996年11月9日的长江口以东海域6.1级地震,当时地震导致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三根避雷针折断坠落。

  六问上海地震预警

  记者:地震预警的科学原理是什么?

  答:地震预警是依托震中附近的密集地震台网,在震后数秒内快速估算地震影响范围和程度,抢在破坏性地震波到达目标地之前发布警报。其原理就如同打雷闪电,我们一般是先看见闪电,几秒后听见打雷,其实打雷和闪电是同时发生的,只不过光速比声速快而已。同理,邻近震中的观测仪器捕捉到地震波后,快速估测地震的大小并预测地震可能造成的影响,利用电磁波比地震波跑得快的原理,在地震波到达前紧急预警。

  记者:上海地震少而弱,上海地震台能做什么?

  答:实际上,上海每年都会经历数次地震,由于大多数地震的震级较小,并没有引起太多关注。然而,周边地区的地震和距离较远的强震仍然会对上海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1996年11月9日发生的长江口以东海域6.1级地震,上海普遍有感。

  记者:地震预警能起到什么作用?

  答:随着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项目建设完成并正式运行,有影响地震发生后,上海地震台可通过预警系统在地震发生后10秒内向社会提供及时、准确的地震预警信息,起到稳定舆情、减轻震灾损失的作用。

  记者:目前上海地震台能监测到几级地震?

  答:目前,上海市行政区域及周边邻近地区(包括相邻海域)的地震监测能力已达到1.0级,在佘山地区的监测能力则可达到0.5级左右。此外,上海监测站网具备对台湾、川滇等地5级以上地震以及全球大震的监测能力。

  记者:那海啸可以预警吗?

  答:地震仪虽然不能监测海啸(海啸监测需要验潮仪),但可以对海啸进行预警,利用监测到的地震波,判断是否能引发海啸,若能产生地震海啸,则利用地震波比海啸波传播速度快进行海啸预警。地震监测是海啸预警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记者:我国地震预警工程现在达到什么水平?

  答:自2018年7月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全面启动实施以来,已完成全国层面主体工程建设任务,建成15391个地震预警站,3个国家级中心、31个省级中心、173个地市级信息发布中心,形成了由台站观测、数据处理、信息服务、通讯网络、技术支持保障五大系统构成的中国地震预警网,并在京津冀、川滇闽等地区开展试点服务,对云南漾濞6.4级、四川芦山6.1级和四川泸定6.8级等多次地震成功预警。上海子项目建设周期5年,具体包括建设31个地震专业台站和一个省级地震预警中心,总设备350台(套)。

责任编辑:雅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