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楚河畔,马蹄声响彻云霄,百匹骏马载着骑手奔腾而过,2025年江孜达玛节近日在日喀则市江孜县达玛场开幕。此次活动深度整合江孜非遗、民俗风情、体育竞技与旅游资源,为观众打造一场沉浸式民俗文化盛宴。
赛马盛会 精彩纷呈
开幕式现场,国旗迎风招展,各族群众身着盛装。本届达玛节以“千年名城·英雄江孜”为主题。达玛节是江孜县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起源于公元15世纪,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于2008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达玛”藏语意为“跑马射箭”,如今达玛节多在农闲时的7月20日举行,每年此时,十里八乡的人们都会前来参与这一盛会,今年为庆祝自治区成立60周年,特别安排在9月。
赛马是达玛节的“重头戏”。来自全县19个乡镇的骑手们和百余匹骏马早已准备就绪。随着发令声响,一匹匹骏马如离弦之箭冲出起跑线,骑手俯身贴在马背上,扬鞭驰骋,你追我赶,奋勇争先,这些骑手中年龄最小的仅有12岁,却已展现出惊人的骑术天赋。观众席上,人们随着比赛的节奏,时而激动,时而安静,时而欢呼,时而叹息。
“我最期待的骑手当然是加央卓嘎!”来自紫金乡的索朗扎西看着飞驰而过的骏马,大声欢呼着,“她是比赛里唯一的女骑手,而且今年才14岁!”
在最后的决赛现场,加央卓嘎一骑绝尘,最终在震耳欲聋的欢呼声中夺得了赛马比赛的冠军。“太激动了!”加央卓嘎笑得十分腼腆,“欢迎大家来江孜旅游。”
赛牦牛同样吸引了大批观众,这项比赛不仅考验牦牛的速度,更考验骑手控制这些庞然大物的能力。
文化盛宴 其乐融融
达玛节还有两项极具地方特色的传统竞技项目不得不提,那就是地公和捏加比赛。地公是一种类似摔跤但规则独特的角力运动。捏加则是一种投掷比赛,选手需要将特制的木棒尽可能远地投出。这项运动源于牧民的放牧生活,如今已发展成规范的竞技项目。
达玛节同时还保留有群众可广泛参与的拔河、负重等传统项目,以及引进了自治区赛马队的各项马术表演。这些群众性体育与专业性竞技的有机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体育生态,既保持了节庆的群众性特色,又提升了整体赛事水平,让达玛节不仅是当地民众的节日,还吸引了大量区内外游客,让“体育+文旅”模式成为江孜县旅游发展的重要引擎。
来自江西的游客郑杰感慨:“我是第一次来西藏旅游,听朋友说达玛节很有意思,没想到人会这么多,感受到了民族节日浓浓的欢乐氛围。”整个达玛场座无虚席,就连白居寺旁靠着赛场的山坡上也坐满了人。
达玛节各项活动保留了西藏传统民俗的深厚底蕴。其中,江孜县19个乡(镇)行政村文艺汇演集中展演卡堆藏戏、谐钦舞蹈、马热卓吾(舞)等非遗项目,夜幕降临时,啤酒音乐晚会又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
“每年达玛节,藏戏表演是重头戏,我和朋友们早早来等演出。”当地人说,如今藏戏加入新表演形式,既保留老味道,又增添新看头,连年轻人都愿意坐下来静静欣赏,这才是让古老非遗真正活起来的好办法。
2011年,“谐钦”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舞蹈造型不断变化,呈圆形、半月形或直线形,节奏粗犷豪放,舞步轻快而有力,集中展现了藏北人民的智慧,凝聚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热爱。
观众席上,本地居民次珍抱着4岁大的宝宝,脸上洋溢着笑容。“我们家每次都会参加,这是我们江孜的传统,是不能忘记的。”次珍说。
融入日常 带动消费
达玛节不仅是文化的盛宴,更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特色产品展销区汇聚了众多优质商户,琳琅满目的商品吸引了大量游客驻足选购,有效拉动了消费增长。
本届达玛节推出的首届江孜青稞美食汇成为一大亮点。以“高原‘稞代表’,江孜青稞好”为主题,展区集中展示了青稞面包、爆米花等30余种精深加工产品,首发的青稞冰淇淋、青稞咖啡等新品备受青睐。
青稞美食汇展区飘来阵阵清香,青稞面包展位前排起长队,年轻人举着青稞拿铁拍照打卡。“我最喜欢这个青稞冰淇淋,青稞的香味特别浓郁,而且吃起来不会太甜腻。”来自东北的李一凡女士对各色青稞产品赞不绝口。
江孜县是西藏著名的地毯(藏族称为“卡垫”)之乡。传统“卡垫”手工技艺是传承千年的手工织毯技艺,如今,在传统“卡垫”手工技艺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和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江孜地毯。达玛节上,织造技艺独特、色泽鲜艳和谐的江孜地毯吸引了众多游客的关注。
旅游经济的乘数效应显著。据统计,本届达玛节期间,江孜县累计接待各族群众和游客约11.3万人次。节日期间特产销售火热,也为当地居民创造了收入。
江孜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喻梅介绍,“未来我们会考虑引入更多现代元素,与传统节日、非遗体验相融合。”她解释,一方面,当非遗元素融入日常生活,传统文化将以更亲切的姿态走进大众视野,让年轻一代读懂传统之美。另一方面,当非遗文创产生经济价值,能够更好地反哺非遗保护,形成可持续的良性保护循环。
夜幕降临,年楚河畔的灯火璀璨如星。篝火晚会的歌声响彻宗山脚下,各族群众手拉手围成同心圆,舞步踢踏作响,奏响了一曲民族团结乐章。600多年的传统节日正在成为新时代高原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