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书市 收获的不只是手指划过书脊的欣喜
来源:中国旅游新闻网 2025-09-30 14:27:35

  地坛书市的前身是北京市春季书市,上世纪90年代初在劳动人民文化宫举办,2002年迁至地坛,2013年以后改在朝阳公园举办,2023年回归地坛。

  尽管北京书市举办地几经改变,但阔别十年回到地坛,对于很多北京人来说,“这样味道才对,熟悉的感觉回来了。”在北京中轴线北延长线上,在红墙碧瓦、古木参天的皇家园林里,人们暂时逃离工作生活的压力,被书香包围,与爱书的人同行。在公园里逛书市,在书市里游公园,人们感受到一种平静和幸福的归属感。

  对于很多北京居民来说,逛地坛书市,不仅仅是去淘书,也是一次精神漫步,是一代代人的温暖记忆和文化情怀,这种深厚的历史积淀让地坛书市充满了魅力。

  在互联网不发达的时代,人们在杂乱无章的书堆里翻找,“淘”到一本心仪已久的书是那么开心,很有“寻到宝”的狂喜和兴奋。往往一买就是一摞,走出地坛书市时,几乎每个人手里都提着好几个鼓鼓囊囊的塑料袋,里面装满了沉甸甸的书,手上勒出红印,满头大汗也乐此不疲。

  在数字时代,与过去相比,逛地坛书市那种属于“淘书”的狂喜发生了一些变化。它不再是稀缺年代的文化饥渴,而是在信息过载时代的一种沉浸式的愉悦。在快节奏、高压力的都市生活中,书市提供了一个可以让人慢下来、静下心的场域。就算漫无目的地逛逛,也是一种很好的减压和放松方式。

  周末,本报记者走进地坛书市,发现年轻人很多,家长带着小朋友的也很多。主海报上写着:“我在地坛观鸟”“我在地坛听大爷吹萨克斯”“我在地坛跑步”“我在地坛看阿姨跳舞”……最醒目的一句是“我在地坛是为了逛书市”。地坛有众多的生活社交场景,接地气,这也是人们喜欢地坛书市的原因吧。

  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逛书市不是简单的淘书、买书,而是一场具有仪式感的文化活动。现代书市早已升级为文化市集,除了书,还有作家签售、对谈讲座,文创产品、艺术周边也很丰富。书市上,记者不时看到背着“文学包袱”“思想包袱”等文创书包的年轻人,这些别致的文创书包丰富了书市的产品形态、活跃了书市的气氛,传递出的文化创意和生活态度别有意趣。

  记者还遇到了两位特意从石家庄来逛地坛书市的年轻人。其中一位非常喜欢作家史铁生的作品,通过他的作品知道了地坛。她说:“对地坛书市向往已久,就想来感受浓浓的文化氛围。”

  当置身于一个被书籍和人流包围的环境,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文化氛围感,每个人都成为参与营造这种文化氛围的一部分。你可以通过一本书、一个作者或一个出版社,很自然地与身边“同频的人”展开交流——这是珍贵的线下场景,是许多年轻人渴望寻找的“附近”吧,面对面的交流,发现生活的美好,收获精神上的满足。

  如果你在工作日去逛书市,还能看到不少老书友,大都戴着老花镜,弯腰挑书的样子,那么专注而执着。他们一个摊位一个摊位地慢慢逛着,认真挑选着自己心仪的书。在电子化和碎片化阅读的时代,在视频和图片更受欢迎的时代,依然有人坚持自己的节奏,守住纸质书和阅读的快乐。

  逛累了,一些“淘”到书的人席地而坐,拆开封套,品读起来,孩子们有的在读心仪的绘本,有的在草坪上追逐,逛地坛书市的美好和习惯也许会跟随他们一生吧。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你是青年、中年还是老年,当你漫步于地坛的古树下,手指划过书脊,与一本好书不期而遇时,那份发自内心的悸动和欣喜,依然真实而动人。

责任编辑: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