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瓶山的避暑请柬
来源:中国旅游新闻网 2025-07-29 18:08:00

  盛夏的湖南,热浪袭人,而常德壶瓶山——这座“湖南屋脊”,却以凉风、云海、瀑布和茶香,向我递来一封避暑的请柬。

  友人小覃在电话里说:“山上的野茶树发新芽了,哥哥制了红茶,来尝尝?”她家的吊脚楼就嵌在茶山边,推开窗,满眼都是起伏的绿浪,光是想象,便已觉山风拂面,暑气顿消。

  于是,不再犹豫。驾一辆越野车,邀三两知己,带一卷闲书,向大山深处驶去。

  壶瓶山主峰海拔2098米,睥睨群峰,一览众山。山中富含负氧离子,是天然的大氧吧。每一次呼吸,都像是啜饮清冽的山泉。奇花异草在幽谷中暗自芬芳,珍禽异兽在密林间倏忽闪现,整座山仿佛一座巨大的生命基因库。不仅如此,这里盛夏均温仅26℃,是城市人梦寐以求的清凉界。

  出石门县城不久,车便一头扎进山的褶皱里。盘山公路如一条玉带,缠绕在青翠的肌理间,时而与浮云并行,时而与溪流交错。我们摇下车窗,窗外的青山、绿树、河流,像一层天然的滤网,将暑热一寸寸筛去,只留下沁人心脾的凉意。风,经过滤网的淘洗,便少了几分热劲儿,多了几分山里特有的气息。这些气息里,夹着草木的幽香、空谷的清雅、山石的俊朗,还带着丝缕寂静的味道。这些无不在提示我们,越来越远地离开了城市,踏入了深山。

  车行山中,窗外是一幅流动的巨幅水墨。我们随时停下,在溪畔铺开茶席,任山风将疲倦吹散。人从车厢里钻出来,舒展四肢,像一片蜷曲的茶叶,经窗外山风的浸泡,每一道经脉都舒展开来。

  我将悠闲的自己搁置在习习山风里。挂在两山之间的吊桥,在空中形成优美的弧线,如隐于青山碧水间的月牙,如我一样悠闲。山里人背着背篓,或者挑着竹担,悠然而过,吊桥便随着他们的脚步晃悠,发出“咯吱”的轻响,像是大山哼唱的小调。

  不吝啬歌喉的,是吊桥下日夜欢腾的流水,还有无山不飞的瀑布。

  壶瓶山瀑布之多、形态之丰,与山中7条溪流有关。这里河谷深幽,溪流从大山深处的溶洞密林中奔涌而出,就着山形地势,以激流、清潭、瀑布等形态汇入澧水支流——渫水。瀑布有飞瀑、线瀑、帘瀑、雾瀑、喷瀑等,将高崖和幽谷相连,借助山势,呈现出飞、喷、滚等千姿百态。尤其是一场好雨洗礼后,壶瓶山更是无山不瀑、无水不奔,千沟万壑处处欢歌。就连公路旁的崖壁都会垂下银练,为过往车辆洒下一帘清凉。

  一路赏景,一路前行。车停在小覃家民宿的院子里。小覃的哥哥,一个从小就跟着长辈学种茶、采茶、炒茶的茶农,没啥客套话,只将热情熬进茶汤里。

  厨房里,柴火灶炒出的农家菜香气四溢。小覃80多岁的母亲挥舞锅铲,定要亲自下厨为我们烹制一桌“妈妈的味道”。

  好茶、好菜,还有脖子上挂着铜铃铛的热情黄狗,都等着我们。来客中,有新客,但都有着久别归家的喜悦。大山的淳朴,给了我们归家的亲切之感。

  大山里的时间,似乎被谁调慢了。散发着松香的木柴,在灶膛里慢慢燃烧;油光发亮的腊肉,在土钵子里慢慢炖煮;我们一筷子、一筷子,幸福地品尝着岁月绵长。

  傍晚,踏着晚霞,我们穿过茶山,穿过开着各色山花的农家小院,走进一家豆腐作坊。一对年近七旬的夫妻用古法制作豆腐。浸泡黄豆、磨浆过滤、煮沸豆浆、点卤成型……每一步都需要时间:黄豆要提前浸泡一个晚上,用石磨磨豆浆要一个多小时,生豆浆用柴火煮沸要半个小时,点卤成型还要半个小时。

  在等待豆腐出锅时,我好奇地打量四周。有着长木柄的石磨盘,架在木棍上的过滤包,笨重的大陶缸,砖砌的柴火灶,熏黑的老墙壁……它们都带着年代感,和身旁的两位长者一样,让我尊敬。

  更有年代感的,莫过于小覃和村民们世代守护的这片茶山。石门植茶历史悠久,西晋《荆州土地记》那句“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便已为隶属武陵郡的石门好茶写下古老注脚。千百年过去了,这片土地依然以鲜嫩的茶芽,哺育着20多万茶农。

  我把3天的休闲时光,浸泡在这浓浓的茶香里。一座座茶山绵延,被夏日的阳光冲泡得芳香四溢。人行茶山,如啜饮一杯硕大的新茶。

  离开壶瓶山时,我们带走了几包红茶、满襟清凉。在大山深处,我们避暑不仅是逃离炎热,更是走进一种古老的生活哲学——像茶树一样扎根,像瀑布一样奔涌,像山民一样,将日子过成慢火煨出的醇汤。

责任编辑: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