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引导青年学子积极践行强农兴农的任务使命,近日,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智渠”社会实践队赴宁乡市资福镇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成员们深入田间地头,对当地烟草、猕猴桃、油茶等产业发展进行实地调研,并与当地村干部展开深度访谈,力求探索数智赋能乡村产业发展的可行路径。
红旗村:传统农业主导下的数智化困境与劳动力矛盾
红旗村以传统农业为主导,特色产业有烟叶、猕猴桃、吊瓜等。实践队调研发现,红旗村80%的土地用于种植水稻,10%多的土地种植烟草。其中,烟草种植以散户为主,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过程中,都未使用过数智化技术。“红旗村全村4080人,种植主力军是60后、70后,他们对数智化技术的接受程度并不高。”红旗村村委干部朱希的这句话,藏着乡村劳动力结构与技术迭代之间的深层矛盾。而作为特色产业的猕猴桃种植,同样面临着数智化技术应用缺失的问题,施肥、灌溉等环节全凭农户的经验操作。看似稳妥的“老法子”,实则暗藏效率短板与风险隐患,一旦经验判断出现偏差,猕猴桃的甜度、果型乃至最终产量都会受到直接影响。
实践队员与红旗村村干部朱希进行座谈
实践队员参观猕猴桃基地
珊瑚村:晒烟工艺的经验依赖与技术转型需求
珊瑚村有着烟草种植大户,实践队队员在这里亲身体验了晒烟的过程。晒烟对天气、温度、湿度等条件有着极为严苛的要求,直接关系到烟叶的品质。队员们在烟农的指导下,小心翼翼地将采摘下来的烟叶挂在晒架上,感受着阳光和风力对烟叶品质的影响。在体验过程中,队员们了解到,即便是村里的烟草大户,在种植和加工环节也几乎没有运用数智化技术,晒烟的时间、晾晒的程度以及病虫害的治理全靠经验把控。“今天亲身参与烟叶的采摘晾晒,我切实体会到了劳动人民的辛劳,也更加坚定了要为农业数智化转型提出切实可行方案的决心。”实践队张叶同学感叹道。
实践队员体验晒烟
窑里社区:规模种植下的数智化缺失与产业升级阻滞
窑里社区的特色产业聚焦油茶与烟草两大品类,辖区内不乏规模种植大户,但产业发展同样受困于数智化技术缺失的共性问题。“烟叶的分类和等级判断全靠人工完成,不仅工作量极大,人力成本也居高不下。”窑里社区干部张忍之在带领实践队参观陕西中烟时,一语点出当地烟草产业的人力依赖痛点。调研数据显示,窑里社区流沙片区的油茶种植面积达2000多亩,作为资福镇重要的油茶产业基地,这里已形成由香强丰源山茶油公司统一负责租地、组织种植及加工的完整产业链,基础设施配套相对完善。即便具备这样的产业基础,企业仍因顾虑数智化技术的投入成本与后期维护费用,尚未引入相关技术应用,产业升级脚步暂陷停滞。
窑里社区干部张忍之为实践队员介绍晒烟基本知识
实践队员参观陕西中烟
实践总结:三地共性瓶颈与数智化转型方向锚定
实践队员通过对红旗村、珊瑚村和窑里社区的深度调研,精准提炼出三个地区产业发展的共性瓶颈:一方面,数智化技术严重匮乏,病虫害防治全依赖农户积累的经验;另一方面,现有农业机器不仅成本高昂,且功能单一,仅有极少数种植大户能承担并维持使用。这两大突出问题,为实践队后续的研究方向锚定了清晰坐标,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
此次调研是团队深入洞察乡村农业现状的关键第一步。队员们在走访中真切感受到,数字化赋能农业发展仍存在诸多局限性。后续,“智渠”社会实践队将对调研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结合专业知识,针对资福镇特色产业数智化转型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最终形成一份详细的调研报告。这份报告有望为资福镇破解农业“老龄化”困境、推动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数智方案”参考,更将为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的落地生根提供有力的实践参考。
作者:李雨希、赵雯婷、钟秉益
摄影:彭媛园、张叶、毛梓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