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白鹿原影视城:开启沉浸式“破圈”之旅
来源:中国旅游新闻网 2025-04-10 22:06:40

  当《白鹿原·黑娃演义》的梆子声在西安白鹿原影视城回荡,游客们身着粗布衣衫在青瓦土墙间穿梭,与剧中人共赴一场跨越百年的命运纠葛时,银幕上《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正以“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嘶吼掀起全球票房狂潮……

  这两场看似时空相隔没有关系的经典影视IP,因为《哪吒2》的全球热映,在白鹿原影视城达成了一种奇妙的联系。作为以影视文化为基因的4A级旅游景区,白鹿原影视城在今年第一季度上演了一场现实版的“流量接招”,让神话照进“原”野,开启文旅新热潮。

  沉浸体验 全龄段覆盖

  “今年一季度,随着《哪吒2》票房再创新高,跻身全球影史票房前五,文旅行业也在频频出招接流,我们影视城没有将哪吒IP直接视为‘流量贴纸’,而是继续以关中文化为主,全龄段覆盖沉浸式体验,以‘造流量’来吸引游客参观游览。” 白鹿原影视城副总经理张煜敏告诉中国旅游报社记者,“作为影视城为主体的景区,我们不满足于简单的借势营销,而是深入挖掘哪吒文化与关中本土文化的融合点。”

  不少游客在与记者分享体验时认为,《哪吒2》是通过角色重塑让观众在情感投射中完成自我,影视城王牌项目《白鹿原·黑娃演义》则让游客在实景演绎中获得“电影主角”的成就感。这种从“观看”到“体验”、从“接受”到“共鸣”的转变,正是经典IP激活的关键,不是简单复刻经典,而是为观众创造“代入式”的情感连接点。

  这种天然的影视基因,还体现在对影视资源的高效利用上。第一季度,影视城已经接待来自陕西省十余所中小学的数千人次研学团队。孩子们可以走进白鹿村祠堂、白嘉轩家和鹿子霖家,在小说与现实中切换感受民俗文化魅力,还可以在电影博物馆、电影科技馆等场景中观察、互动,探寻科学的魅力。另外,影视城打造的集教育性、趣味性、互动性于一体的特色研学课程,让孩子们从“打卡一次”到“可研可学”。

  除了孩子,银发游客也能在关中民俗体验区找到归属感,跟着非遗匠人学习剪纸、皮影,在一碗油泼面的香气中,重拾岁月里的烟火记忆。

  继春节期间举办过“魔咖灯会·不夜白鹿原”之后,影视城利用露天场地继续举办秦腔民谣演唱会,也吸引了一大批年轻人。这种“白+黑”的全天候体验模式,也拉长了游客的停留时间。

  影视IP 轻“热度”重“深度”

  “我们一直关注着影视文化与旅游的结合点,《哪吒2》的火爆是一个绝佳的机会。从荧幕到影视城,文旅融合需要深挖文化基因,凭借独具特色的旅游体验项目,跨过‘热度’达到‘深度’,而非争夺符号所有权。比如,我们在节庆流量与IP热度的双重撬动下,除了常态化的体验项目,也会升级活动内容。”张煜敏介绍,今年一季度,影视城先后举行了第九届关中民俗文化节、汉服半价换装体验、“白鹿原上的文学记忆”主题展等活动。

  西安交通大学的重庆籍大学生杨毅是《哪吒2》的“二刷”观众,也已经“三刷”影视城。他特意带着笔记本记录景区游览体验细节。“电影里哪吒说的‘我命由我不由天’和《白鹿原》里黑娃的反抗精神很像。”

  “我们不做影视IP的搬运工,而是用关中文化‘消化’神话元素。未来,景区将不断创新演艺形式和旅游产品,为游客带来更多精彩的文化旅游体验。” 张煜敏说,当影视场景成为文化叙事的载体,当游客的每一次驻足都能触摸到故事的温度,这样的文旅体验,才能真正留住游客。

  当游客在社交媒体分享自己在《白鹿原·黑娃演义》中的“参演”片段时,这种从“他者叙事”到“自我表达”的跨越,在全国金牌导游、西安天马国际旅行社国际领队亢涛看来,经典IP的生命力,就在于能否在时代语境中找到与当下的对话方式。无论是银幕上的神话重构,还是实景中的历史演绎,核心都是让游客在体验中感受到“这是属于我的故事”。

  当夜幕降临时,影视城的夜游体验项目《夜谭·白鹿原》宛如神话照进现实,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不断活化关中体验,优化服务供给,提升游客参与感,这正是影视城“讲好中国故事”的底气和生动实践,让神话落地、景区生花。

  影视底色 突出“参与感”

  影视城是依托本土作家陈忠实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白鹿原》和同名影视剧而建,现已发展成为集影视拍摄、精彩演艺、夜游体验、美食体验等七大主题于一体的综合文化旅游园区,丰富的场景和项目为游客提供了多元体验。

  影视城不仅复原了白鹿村、滋水县城等标志性场景,更以《白鹿原》《黑娃演义》等影视作品为底色,让每一处建筑等成为可触摸的剧情载体,镜头里的“背景板”变为游客可以漫步其中的“生活场”。

  走进青砖灰瓦的白鹿村头,秦腔在戏台高亢回转,身着长衫的“黑娃”正与游客笑谈关中往事……这不是电影片场,而是景区每日上演的真实场景,也就是《白鹿原·黑娃演义》。张煜敏告诉记者,项目打破传统演出的观演壁垒,以“拍演放”一体化模式构建起特别的电影空间, 游客不再是舞台下的看客,而是化身白鹿原上的“剧中人”,在祠堂祭祖的庄严肃穆中、在麦田抗粮的激烈冲突里,亲身演绎黑娃从叛逆少年到革命汉子的跌宕人生。

  3月29日,记者看到,《白鹿原·黑娃演义》剧场门口,游客已经排起长队。剧场内热闹非凡,游客们迫不及待地换上民国大褂、碎花布衫等服装,拍照打卡,提前沉浸在民国氛围之中。演出穿越四季,设置了5个场景摄影棚,随着剧情推进,黑娃与田小娥相遇,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游客们跟随黑娃的脚步,走进100年前热闹的集市,见证他加入农协会,铡碗客、捆乡约的热血时刻。

  正如游客所言,“每一次选择都是一次与历史的对话,每一场戏都是自己主演的电影”。来自天津的游客徐云兴奋地说:“这种将文学叙事转化为沉浸式体验的创新,让作家陈忠实笔下的关中风情不再是文字里的符号,这与我喜欢的《哪吒2》是一样的,两者都是对‘参与感’的深度挖掘。”

责任编辑: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