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高彩礼”不能与子女入学挂钩
来源:黄河青年网 2024-03-01 08:25:28

  近日,江西崇义县推出的“零彩礼”“低彩礼”婚俗改革规定引发大范围热议。规定称,为进一步深化婚嫁领域移风易俗工作,崇义县推出多项礼遇政策,奖励彩礼不超过3.9万元的新婚家庭。按照规定,当地符合条件的低彩礼夫妻家庭子女可优先入学,享受景区旅游优惠,免费乘坐公交车等。

  高价彩礼给许多家庭带来了不小经济负担,不少地方在推进婚俗改革时经常有“心有余、力不足”之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办法不多。这其实不难理解,毕竟诸如“婚嫁”“彩礼”等,都属公民私事,公权力和公共规范很难直接介入此类“私域”。在以往婚俗改革的实践中,有些地方发红头文件强制给“彩礼”限价,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此次江西崇义县在公共资源上给予优惠,以此激励基层群众向“高彩礼”说“不”,这些做法的初衷显然是值得肯定的。

  可问题的核心在于,反对和打击“高彩礼”等不良风气,用子女可优先入学等条件做交换并不合适。在任何地方,优质学校的学位都是稀缺资源。为了维护公平,在义务教育阶段,各地基本都会采取“按户籍划分学区就近入学”的规则,而“低彩礼夫妻家庭子女可优先入学”显然改变了原本的规则体系,触碰到了教育公平性的社会敏感点。如此“奖励”是否会出现“彩礼造假”,是否会引发新的不公平、不公正问题,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在公共资源上给予优惠,以此激励基层群众向“高彩礼”说“不”,还是通过处罚手段扼制“高彩礼”行为?在有关移风易俗工作的建议中,是运用惩罚性条款还是推行激励性举措的讨论一直存在。这也说明:移风易俗并非一蹴而就的工作,需要久久为功、循序渐进、因时制宜、因势利导,既要把握法治与道德的平衡点,凝聚广泛共识,又要坚持公平与正义,不能丢了依法而行的基本前提。

  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基层社会治理能力,还要在科学化、精细化、严密性上通盘考量。婚俗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地方推进移风易俗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值得鼓励与称赞,但还应以宣传倡导为主,适当激励为辅,用循序渐进、春风化雨的方式改变民众的认知与理念,让人们自发与“高彩礼”告别。

  来源:浙江法治报

责任编辑:雅君